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唤起了我对曾经的那个时代和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在我20多岁最迷惘最困难的那些寒冷的日子里,我抄录了诗人李瑛献给焦裕禄的长诗《一个纯粹的人的颂歌》。连同1966年初曾经震撼过我的那篇写焦裕禄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它们像长夜的火光,驱散了我心头的黑暗。
全新精神感动
这次看电视剧《焦裕禄》,我有一种旧友重逢的亲切,更有一种陌生、全新的精神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来自电视剧为焦裕禄谱写了一部编年史式的人生传记,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伟大的人格力量逐渐的生长过程,有了许多我们不熟悉的与国家民族纠结在一起的颇具传奇色彩故事。它的故事是朴素的。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全部的目光聚焦到焦裕禄身上,聚焦到他的平凡而操劳的、绝不惊天动地的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聚焦到他那始终装着百姓疾苦的灵魂深处。没有半点的花里胡哨,没有大起大落的悬念,没有纸醉金迷,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花边绯闻。它的语言是朴素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谈阔论,没有标语口号,说的都是家常话、日常话、老百姓明明白白听得懂听得进、暖着心头的话。严寒来临之际,他布置工作,不能冻死、饿死人,还有牲口,要一个村一个村看。他要求领导干部,“当班长,先下锄头”。它的对白是朴素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像你我他在拉家常,没有一点颐指气使的官腔和故作高深的咬文嚼字。
真实感情流露
剧中焦裕禄面对百姓一声声的“娘”,老大娘拉着他叫“儿子”,没有任何的矫情做作,真切地反映了党的好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连的感情。须知在这些方面,不到位,便没有感情的力度,一过火,就做作就肉麻。这不是靠技巧,而是演员深入角色,和角色融为一体后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它的表演是朴素的。作为一个大牌明星,王洛勇不玩花哨,不在焦裕禄身上放任何多余的添加剂,甚至不是王洛勇在演焦裕禄,他完全放弃了自己,而使自己就成了焦裕禄。出色而本色,荧屏上呈现的是本色的焦裕禄,是焦裕禄的本色。他没有大吼大叫,也没有大幅度的叱咤风云动作。他就是在那个时代工作、生活,他就是把一颗心交给了百姓,交给了大地。
揭示朴素真理
电视剧《焦裕禄》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心里永远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也永远把他装在心里。焦裕禄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精神标杆。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有了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爱护的民族是悲剧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历代仁人志士遗志,从革命战争、和平建设到改革开放,在艰难探索曲折前行的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为着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这是中国艺术家最独特最可宝贵最可珍惜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倾尽全力最艺术最感人地去歌颂去表现他们。电视剧《焦裕禄》的成功告诉我们,我们的文艺作品要努力提高精神的品格和含量,要主动回应时代的重大精神诉求。要积极为受众提供思想解放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提供排除一切干扰、一切诱惑,坚定理想信念的“定力”。动力让我们民族永葆蓬勃朝气,定力让我们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