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美专,内外交困。刚届而立之年的校长刘海粟,一面要为争议纷纭的“模特儿风波”辩护,与孙传芳、危道丰、法总领事打着太极,一面还要应对学校的经费拮据。其时,受模特事件影响,美专半年多没有发工资了,一部分教授因此离校。尽管如此,刘海粟却又创下了另一项他自己也没意识到的“壮举”——首次将中国画推上世博会的舞台。
1926年的6月至12月,美国为纪念独立150周年,在费城举办世博会。当时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的后期,南方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北方各派军阀捋袖攘臂,北京政府有心无力,哪里顾得上这等事情。但东南五省的工商业界及有识之士,却不甘坐失良机,积极筹划参展的事宜。
近代中国朝野对博览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炫奇”、“邦交”、“商利”到“文明”的过程。中国向以丝绸、茶叶、瓷器等著称于世,在近代历届博览会中,参赛的也大多是此类物品。然而,费城世博会中国总代表华侨邓祖荫来沪演讲宣传,表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古玩、美术品”也可在世博会上展出。这一句话激起了刘海粟心中的涟漪。中国画走出国门,近代以来,除和日本有些许交往,在欧美亮相的机遇实在渺茫。
1926年3月26日,刘海粟在《申报》发表文章,主张在五省之内广征美术作品,聘请专家,严格审查,选择出类拔萃之作,参加费城世界博览会。这一呼吁立即得到了回应。4月2日,江苏教育厅嘉奖上海美专,称“上海美专有多样化的科系、严谨的教学风气以及卓越的成就,美专值得赞扬”。这下校园内响起了集结号,4月21日就选送出教授及学生作品40件提交参赛。结果27件入选,除去李毅士提交的为西洋画,其余皆为国画。刘海粟的《泰山飞瀑》、《生命之泉》,潘天寿的《指画石》、《指画虎》、《墨芝》,谢公展的花卉《菊花》、《荷花》、《枇杷》、《芭蕉、樱桃》四条屏,诸闻韵的《松石、菖蒲》、《行脚僧》、《墨山水》皆位列其中。每件作品都填具《出品清册》和《出品愿书》,细订条款和售价。
5月20日,上海总商会等派代表启程护送展品赴美,7月16日中国馆开幕。中国馆中陈列品以丝及美术品为最多,美专选送的作品放在最醒目处,极受观者欢迎。可以说,中西美术的交流由单向变成了双向,美专的传统国画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潮流中,担当了探路人,打了个头阵。1929年比利时国际博览会举办时,中华女子美术学校的师生带着自己创作的中国画再次踏上了世博之旅。
在曾经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如今的中华艺术宫里,美专集结号再次嘹亮,刘海粟、潘天寿、谢公展等大师的画作齐齐亮相,再续跨世纪的世博缘。
他被誉为“画上海美专春秋坛怪杰”,在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