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项目深受欢迎
上海有六七万名乘坐轮椅的残疾人,乘坐普通车辆出行多有不便,为此,200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推出“阳光车队”项目,由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出租车运营牌照,交由大众公司成立一支无障碍面包车队,车队的50辆车都带升降装置,还专门挑选四五星级司机为残疾人服务,使用者仅需按出租车市场定价的70%付费。
这一项目深受残疾人欢迎。经常要外出参加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活动的“上海市第二届慈善之星”房金妹说,原先她需要靠其他人抱抬才能上车,而乘坐无障碍出租车时,她可以操纵轮椅,从车尾的升降板上自行上下,十分便利,再加上费用实惠,因此她外出时都会预约“阳光车队”的车。
外地专程来“取经”
“阳光车队”是我国首支无障碍出租车队,一些城市曾专程来沪取经,先后成立自己的无障碍车队。徐凤建认为,相比人工抱抬残疾人乘车,使用无障碍升降装置这一“非接触”方式更加安全、文明,体现了较高的城市文明程度。
记者从一些来沪参加交流研讨的国外残疾人机构负责人处了解到,建设无障碍出行环境已是欧美国家共识,无障碍公交车被普遍使用,无障碍出租车也达一定比例。纽约从2011年起就规定,申领新牌照的出租车必须配备无障碍装置。
入不敷出被迫解散
“阳光车队”解散,主要是因为经营困难。
“阳光车队”与普通出租车运营存在很大区别,例如,面包车油耗大,乘客上下车需要较长等候时间,业务悉数通过电调,空驶里程长,业务量相对较少,车队即使照普通出租车价格收费,也无法做到收支打平,必须依赖财政扶持才能维持。
由于财政补贴难以到位等原因,“阳光车队”长期入不敷出,几年来,运营逐渐萎缩。对于企业来说,长期亏损显然难以支撑公益热情,拿固定工资的出租车司机更是叫苦不迭。
无障碍车急需增配
没了“阳光车队”,重度肢体残疾人如何出行?据悉,除了市残联曾在十几年前采购过一批无障碍客车可供组织集体活动使用之外,长宁区也从2009年起采购5辆无障碍面包车,以两个街道共用一辆的方式提供,深受欢迎,每辆车每月需行驶1500公里,服务30人次。此外,普陀区残联对参加“中途之家”活动的脊髓损伤残疾人提供每次30元补贴,便利他们乘坐出租车。
然而,这样的无障碍环境还不够。目前,残联部门的车辆已逐渐老化进入报废期,如不增配,上海的无障碍车辆将很快缩减为零。与此同时,由各种意外造成的肢体残疾人不断增加,再加上老年人口增加,市民对无障碍车辆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增配无障碍车辆、建立无障碍出行体系,十分必要。
【相关链接】
市政协委员徐凤建认为:“‘阳光车队’限于体制原因无以为继,但上海打造无障碍城市的脚步不能停。”他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就“阳光车队”一事联合其他政协委员,第三次提出建议:“化‘阳光车队’为阳光出行项目,便利老弱病残市民无障碍出行。”
提案建议,联合残联、交港局、民政等部门,利用残保金、福利彩票等资金来源,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购买一批无障碍面包车,由企业管理运营,分散在各区县中,就近服务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者按照出租车市场定价的70%支付费用,其余由财政资金扶持,保证无障碍车辆能更多地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