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学员越学越少
初级技师月薪三四千元,中高级技师月收入有望过万元,这是在上海市残疾人首个钟表维修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上海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蔡明辉为学员们勾勒的美好前景。可惜的是,愿意参加这个新兴项目培训并能坚持读完全部课程、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学员,最终只有11人,而且,他们当中,也并非人人有就业或创业意愿。
第二期培训班本月即将开班,报名意愿仍未达预期,市残联、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钟表行业协会和上海工业技术学校,难免都有些失落。
前景好但学员不起劲
市残疾人劳服中心从去年起与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管理体系与试点研究”课题项目,与钟表、园林绿化、印刷、木材行业协会木门专委会、都市型工业等行业协会合作,帮助残疾人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紧缺型高级蓝领和白领,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项目参与者一致看好这种精细化、个性化的新型培训模式,认为这是上海在普遍实现残疾人就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的一大创新,对其效果十分期待。尽管一些健全人听说后也十分感兴趣,但残疾人自身的反馈却并不积极。
去年底,市残疾人劳服中心工作人员带着5名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学员前往一家绿化公司,接受育种培训。育种只需要在实验室里洗洗瓶子和种苗,进行筛选、培育,既不用搬运沉重的苗木,也不用在苗圃中日晒雨淋,可谓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技术型岗位。可是,经过一小时现场体验后,3人当场退出,剩余2人也在后期放弃。
去年年中,还有5人被推介到一家园艺公司。公司提供多项特殊待遇,如工休安排空调房间,天气不好时允许休息,工作量仅为健全人的十分之一而报酬相同,还提供免费午饭。然而,企业多次给予机会,学员最终还是放弃就业。
宁愿“挂靠”不愿就业
精心设计的培训和就业指导项目,为什么在残疾人中反响不热烈?课题执行组副组长、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冉认为,这其中固然存在客观因素,如招生宣传有空白点、培训和工作地点路程较远等,但残疾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
例如,绿化公司有意录取的2名残疾人,一人要求公司打破“同工同酬”,给予高于其他“征地工”的待遇,另一人对工时安排不满意,两人最终均未能就业。园艺公司培训的几人中,有的不打招呼就缺勤,有的只顾聊天,工作量不及旁边70岁老太的十分之一,有的认为“原先‘挂靠’在别的单位,不用上班每月也有760元收入,做新工作要花力气,不如不来”,还有人称“原单位不要求劳动纪律,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这里却不准迟到早退”。一些残疾人的家长抱着“残疾人应该得到照顾,你们一定要照顾好我们孩子”的思想,反对孩子通过努力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
针对静安等区的一项调研显示,父母包办、溺爱的情况在一些中心城区尤其明显。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中,残疾青年往往乐于待在家里消磨时间,通过“挂靠”得到相当于最低工资水平的月收入,而不愿走出家门真正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残疾人也需转变观念
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管理体系与试点研究”课题对残疾人进行的抽样调查中,认为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并愿意工作的人仅占受访者的八成,在一年内没有离职意向者仅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上述案例和调查都显示,就业意愿淡薄,已成为限制这部分残疾人提升就业层次、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墙壁垒。
尽管如此,相关各单位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制定下一步方案,希望通过建立实训基地、扩大培训种类、做细招生宣传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完善、精细的就业和创业培训。相关人士同时指出,要打破限制残疾人就业的壁垒,除了推动用人单位改善工作环境、呼吁健全人士平等对待残疾人以外,残疾人自身也迫切需要转变观念。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