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故事,更需真实
真人秀的要义,从来就是“故事”。悲伤的、动情的、明快的……各式各样的故事,构成了跌宕起伏的节目。在欧美,真人秀之所以足以匹敌电视剧,正因为它有着来自生活现实的精彩桥段。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真人秀最不匮乏的就是情感故事。然而,事业失败、家庭破碎、遭遇背叛……刻意营造的催泪弹效果,被网友们调侃成“不出点事儿,都不好意思上去选秀”,调侃的背后,是对真人秀选手故事真实性的拷问。
播出正酣的《妈妈咪呀!》在录制初期,遭遇过一位妈妈为自己“编故事”而道歉的一幕。那位妈妈和10岁的儿子共同登台,母子才艺出色,却独独缺乏撼动人心的故事,于是节目组编了一个。那位妈妈的内心此后一直受到煎熬,七八个月后,她站出来向观众表示歉意。为了她的勇气,评委金星送上“伟大”两字,观众也起立鼓掌。
能催泪,亦寻欢笑
观众们渐渐有了一种共识,看真人秀要自备纸巾,因为打开电视机的同时,几乎也就拧开了泪水的闸门。草根真人秀,包括《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妈妈咪呀!》,导演组总有办法让观众在恰当的时刻热泪盈眶。结果,不是较量谁唱得更好,而是比拼谁讲得更惨。连《我是歌手》这样以成名音乐人为主力的节目也开始催泪,就显然不对劲了。
郭德纲曾对歌唱真人秀有一段评语:“我理解制作的艰辛,可以有适当的煽情,但不可以此为生。”当煽情仿佛成了真人秀唯一的杀手锏时,四面八方涌出了“期待欢笑”的声音。无论是“小人物大情怀”的《中国达人秀》,还是“小人物真人性”的《妈妈咪呀!》,观众们既希望看到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也愿意相信:只要坚持梦想,终有成为达人的一天;只要真爱不灭,人性总在四处闪光。积极、正面、明朗的电视情绪是观众需要的,当节目中出现一些向上的故事时,人们觉得有一股清新之风迎面而来。
重赛制,毋忘实力
真人秀节目,在欧美已到了瓜熟蒂落的成年期,而在国内经过几年的迅速成长,渐渐也有了固定的模样。于是,各路歌唱真人秀都开始在赛制上玩花样。去年爆红而出的《中国好声音》,最引人入胜的赛程恐怕就是一开始的“盲选”,莫说中国观众,就是在世界范围内,《The Voice》收视率最高的也是“盲选”阶段。今年将在湖南卫视开播的《中国最强音》即中国版《X Factor》,则以“评委之家”的阶段作为特色,学徒们将分组在各自导师的家中接受一对一指导和考核,导师们的命运和学徒们的前程紧紧捆绑在一起。
赛制的优劣,的确在歌唱真人秀初期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就像舞美、灯光、音效一样,赛制之于歌唱真人秀,只能是吸引观众的小小阴谋,真正的阳谋还是选手或学员的资质以及歌唱技巧,就像决定一部电影优劣的永远是内容,绝非拍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