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那些难不倒的“神孩”令人印象深刻。节目热播,对汉语文化传承是件好事;不过可喜之余,我也想说两句。
“神孩”之所以能听写出众多生僻字词,其“制胜法宝”除了天赋,大概便是疯狂恶背瞧,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猛啃默记。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对于风华正茂、记忆特强的同学少年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听写之后”。
时代在变迁,传统文言早已渐行渐远,绝大多数人已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大多观众对赛题中的有些词汇自然感到格外陌生。其实,除确实已湮埋于历史尘埃之中的生僻字词外,汉字、文言文里面确实包涵着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信息。背诵字典“恶补”,“补”的充其量只是“器”,“器”背后的“道”,则更需静下心来,耐心地细细品味。
“听写大会”是个很好的开端,更关键的是整个文化系统要把“接力棒”传递过去。就我熟悉的教育系统而言,需转变观念,从娃娃抓起。譬如,寓教于乐地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听”“写”一些通俗浅显的传统经典,以激发学习兴趣;在中学选修课中有的放矢地加入国学内容,以培养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将备受学生喜爱的“听写大会”常态化,以激励广大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更加自觉地提高运用汉语文字的能力……
屏幕里背诵字典恶补听与写,屏幕外大家看个热闹惊叹一阵,完事,便仍然将之抛诸脑后、束之高阁,则无非是一场“秀”罢了。听写之后,值得做的事,还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