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塔利·沙罗特把这种思维定式称为“乐观偏见”。“乐观偏见”可保护和激励人类进步,但她同时提醒,人类大脑更善于处理与未来相关的积极信息,如在意识层面盲目乐观,可能导致危机意识缺失。
“顽固”乐观
沙罗特在新书《乐观偏见》中说,相信未来比过去和现在更美好即为“乐观偏见”。这种现象在人类中普遍存在。一些人猜测,频繁接触武装冲突、高失业率、洪水、投资失败等负面消息,人类的“乐观偏见”会有所削弱。
其实不然。比利时研究人员发现,年轻人相对无忧无虑,对生活满怀憧憬,幸福感强烈;25岁开始,幸福感减弱,中年时期陷入谷底;但50岁以后峰回路转,幸福感逐渐增强。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经济学家范兰迪海姆说:“从45岁开始,人们变得更开朗、乐观,可能在70多岁后期或80多岁时达到顶峰。”
另外,调查发现,人们对集体事务的观点可能会因接触负面消息而格外悲观,如对国家发展和对领导人执政能力的展望或许会变得消极。但对个体的期望,例如对自身发展的预期,人们的观点依然较乐观。
英国《卫报》援引2007年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报道,70%受访者认为,整体而言,如今的家庭不如父母一代成功;但同时,76%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今后会越来越好。
即便设想一些平淡琐碎的事情,人们也倾向于想象出精彩或完美的情景。例如,当被要求设想一次乘飞机的经历时,一名受访者说:“我想象,飞机起飞,我在飞机上一连睡了8个小时,最后飞机平稳着陆……乘客们鼓掌感谢飞行员。”
进化产物
人类为何容易产生“乐观偏见”?
沙罗特认为,第一,人们设想未来时通常依赖于自身的记忆,而记忆本身带有偏见。人们往往记不住生命中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也不会准确记下每件事的细节,情绪会对记忆产生影响。沙罗特在访问美国“9·11”恐怖袭击幸存者时发现,恐怖袭击过去11个月后,大多数幸存者对袭击细节描述的准确程度仅为袭击发生之初的63%。
神经系统科学家认为,大脑记忆系统不仅仅用来“回放”过往,还用来设想未来。因此,记忆是一个重建过程,一些细节可能被删除,而另一些则被添加。
其次,人们在设想未来时通常会将精力集中于某些细节,而不是事件的全部过程。例如,当某个人开始设想休假情景时,往往会想到如何在海滩上享受阳光,而忽略了抵达海滩的过程。
另外,沙罗特猜测,乐观看待未来或许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她认为,稍稍有些悲观的人对未来的看法往往更接近现实,但这对于个人而言并不是件好事,因为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寿命更长、身体更健康。乐观主义者会比其他人工作更长时间,且赚钱更多。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员约翰逊发现,乐观主义者比其他人更善于储蓄,尽管离婚率或许不比其他人低,但再婚比例相对较高。
激励人类
沙罗特认为,“乐观偏见”会保护并且激励人类。没有对未来的乐观展望,人类的祖先恐怕永远也不会远离部落,人类或许现在还居住在山洞中,期待光明与温暖。为进步,人类需要设想美好的未来,需要设想能够实现的既定目标,这样的信念能促使人类实现梦想。
沙罗特建议,既然乐观如此重要,人们下一步就应研究如何合理利用乐观情绪,尽量避免盲目乐观。她警告,“乐观偏见”有时会让人麻痹大意,忽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倾向于乱花钱、从事冒险投资等。
沙罗特与同事一道展开一项研究,选取19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团队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监视研究对象面对80种假想“负面事件”时的反应。这些事件包括车被偷、失业、患帕金森症、患癌症等从不愉快到灾难的各种假设。
研究人员首先询问并记录研究对象认为这些负面情况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随后统计出平均可能性,并告知所有研究对象。
当研究人员再次让研究对象评估这种可能性时,听说平均可能性低于自己先前认为的可能性的研究对象立即降低了第二次评估可能性,而听说平均可能性高于自己先前认为的可能性的研究对象则不愿修改自己的初始判断。沙罗特说,这一研究表明,“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我们愿意听到的信息”。
尽管乐观的心态有益身心,但沙罗特提醒,盲目乐观可能使人缺失对风险的危机意识,“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采取预防措施的可能性降低,例如安全性行为,或尽早储蓄防老”。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