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中,有一则《童养媳汤氏》,故事平淡,却打动人心。汤氏九岁为童养媳,进入刘家,及笄成婚,成为四川南充人刘成璋的妻子。在为刘生了一儿一女后,24岁那年就守了寡。没多久,儿子也死了。她将丈夫的侄子刘德煜从襁褓中抱来作为养子,“厉冰节者五十年”。在短短五十春秋的生命历程中,她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她“性勤俭,常终夜织”,对嗣子刘德煜“抚育如己出。及长,督之勤读,中拔萃科,以武英殿校录得教谕”,刘德煜后任四川峨嵋、荣县的教谕,相当于县一级教育部门负责人。把养子培养成人,应该算是个成功的母亲。二是她的小姑“晚年半体不仁”,她“扶养尽力,数年如一日”,照应周到,从不言弃。这两件事,说平常也平常,妇德而已;说不易也不易,毕竟牺牲精神可佳。刘德煜对养母的种种作为感恩不尽,他“为母请其旌建坊,受敕封焉”。就是说朝廷最终给了她正式嘉奖,“果然后福隆隆起,紫诰鸾封降玉墀”。我们从当今的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读到类似的事迹,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脉相承的延续。
刘德煜官身为教谕,以自己养母的事迹为题,发起过一次“征诗”活动,众人围绕汤氏的事迹,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讴歌,笔记作者“摘录以存其慨”。“虫唧唧,秋夜长,月明不照孤儿床。抱得螟蛉坐霜屋,轧轧机声动竹林。甘旨劝姑尝,诗书课儿读。五十光阴何迅速,果然儿食天家禄。食禄天家母心喜,庶可阴灵慰夫子”(王秉渊);“清闺大节一身扶,百折难回女丈夫”(任纬);“苦耐冰霜五十春,频年组织剩孤身”“衰念阿姑勤孝养,爱钟犹子续宗禋”(萧天锡);“忍泪将雏并养亲,苦心原属未亡人”“逖闻侍奉姑嫜日,汤药煎调数十春”(王熙载)。这一次社会征诗活动的盛况及质量,都赖王培荀的笔记而得以流传,也是对一位普通女性传统美德的一种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