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全国全面启动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昨日,卫生部发布《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患者入院时要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
毋庸讳言,卫生部此举旨在保护患者利益,防范医疗腐败,初衷和出发点都值得一赞。作为医疗主管部门,卫生部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防止收受红包的具体办法,虽其实效性还有待检验,但是这份苦心孤诣是不容否认的。所谓红包,本来和所有潜规则一样,是上不了台面的。对于医生来说,是靠医吃医,对于患者来说,是花钱买个心安。而红包和红包之间,也大有区别:
第一种红包,患者是情愿的。在知名公立医院里的名医,医道高明救死扶伤,家属主动送红包聊表谢意,物有所值,有病人还担心送不出去呢。
另一种红包,是水平二把刀的庸医,或主动、或暗示向患者索取的。这是一种索贿、一种讹诈、一种远远背离医德和良心的医疗罪恶。
卫生部的防红包协议书,对于防范红包是有益的。有了这份强制性的协议,至少能给患者一个提醒——面对不良医生的索财、我可以说不!而对于原本靠红包发家致富的大夫来说,也是一个警醒——我签了字,有过约定,应该责任自负。
有没有医术既高又不收红包的大夫?我相信是有的。对这种大夫来说,本来就不需要签署这种貌似防贼般的防红包协议;而对于医术高明也惯于笑纳红包的大夫来说,签这份协议或有防微杜渐之效;最后,对于那些本就不学无术、不但医术不精还只会觊觎患者钱袋的大夫来说,这份协议可会有效?而这类医生,才是需要防范、甚至需要治理的重点人群。
怕只怕,有个别医疗领域的败类,会协议书照签,黑心红包照拿。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么收受红包,是违规违法的。如果连法规都不怕,还会怕一份协议书?只怕他们一手在签下自己不值一钱的姓名,另一只手在点着病人从牙缝里挤出的“孝敬”,还有一只手在嘲笑这份协议书的幼稚和可笑。
良心问题,不是一纸协议就能解决的。红包问题,也是如此。防红包协议,会对尚有良心可言的大夫形成约束,或许也会起到阻止医疗腐败坠入更为不堪状态的作用,而对于无良医生来说,这种协议的效用究竟有多大,值得考虑。
卫生部出台这份意在打击医疗索贿行为的指导意见,想来正是由于红包现象已严重损害了公立医院的形象和广大患者的利益。防红包协议是无可奈何之举,即使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一定效用,值得一试。只是要彻底诊治医疗腐败问题,需要司法的介入,更需要良心的救赎。期待下一步,卫生部能协同更多执法单位出台更多有效打击医疗腐败和医疗索贿的办法。因为,对黑心红包这种难医痼疾,手术刀式的治疗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