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难点是情况不明。没有观察点,不知道屋里发生什么,只能通过犯罪嫌疑人与谈判专家的声调和语气判断解救时机。”
朱青春全程参与了昨天的闵行劫持案解救行动。他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张某服过兵役,显得很有经验,劫持人质后,他躲在床与墙壁的夹角,始终不移动位置。即使后期和谈判专家谈判过程中,他允许送入水果和水,也显得异常警惕。
“我们只能通过开门时那一道缝来看屋内的情况。”经过环境观察,警方判断无法使用狙击等手段,索降破窗也不可行,只能通过传统手段进入。为了让最后的行动更加有把握,警方在宾馆找到一个房间格局、布置与事发房间一模一样的房间,分成2组,每组3人,前后进行了45分钟的演练。
朱青春回忆,犯罪嫌疑人与谈判专家的对话一直断断续续,眼看着太阳落山,表面上还是没有进展。现场的闵行分局现场指挥员、副局长黄卫也是谈判专家出身,他突然发问:“你最长一次通话知道有多久?”谈判专家金锷被问得一愣。
“整整20分钟!”长时间的僵持对于张某的体力也是一种消耗。在黄卫看来,通话时间越长张某越容易放松警惕。“继续聊。”黄卫判断。
“只要对方不挂断,你也不许挂。”这是谈判专家接到的最后一个指令。
晚上7时50分。行动!为什么是这个时机?“我们感觉张某和谈判专家的对话越来越投入,直觉告诉我们可以了!”
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特警队员同时从正门和窗户两路破窗、破门进入。队员们只带了前臂护具和防割手套。“经过演练,我们已经把一切可能都判断在内,一切尽在掌控,关键的是,没有人会受伤。”
一切都像朱青春描述的那样,疲惫的犯罪嫌疑人被破门破窗的巨响震得一愣,就在一瞬间,他持刀的手抬了一下,但很快被特警揿住。“可能感觉大势已去,他大喊:我没有伤害她,我会配合的。”
朱青春说,非常圆满,无人受伤,是劫持案解救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