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那位50岁的女性伤者来说,这是一个迟来的规定。12月7日,该女士遭到罐车碾轧后,被救护车送往附近医院抢救,但一路几乎没有车辆让行,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最终伤者没能坚持到医院。类似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起。
事件发生后,有网站调查“你会为救护车主动避让吗?”95%的网友说“会”。但为什么到了现实中,却很难实现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有其他原因?
许多人都有一个感受,开车与不开车状态很不一样。所谓“内外有别”。开车时,封闭的钢铁躯壳,让人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也把人变成了孤岛。车流滚滚的马路,是比“陌生人社会”还陌生的社会。如果没有道德法律约束,“丛林法则”难免盛行,短期行为不可避免。方便自己不管他人,就会成为“理性”选择,诸如抢道、开远光灯、随意停车,也会被“去道德化”。
截至2012年10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38亿辆。车辆井喷增长,道路日益拥堵。对车主来说,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用“车德”去弥补不足,而非恶化本已脆弱的路况。对有关部门而言,同样要与新问题赛跑,确保制度供给跟上时代脚步。
有时候,人们麻木的背后,不一定是冷血,还可能因为陌生,因为缺乏信任。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轮上国家,中国仅用了一代人时间,就实现了欧美几代人的梦想。让更多人开上汽车,这是发展;让更多车主遵守规则,这是文明。
人民日报 ( 范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