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时节,新闻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主题采访活动热流滚滚,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高潮再起。
习近平同志提出,“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本报今天起连续以整版篇幅推出年终特别报道“民生十访”,聚焦本市今年重大民生实事工程,涵盖保障房建设、菜篮子工程、“最后一公里”、教育资源均衡利用、社区居民自治等方方面面。记者走街串巷,叩门入户,实地踏看,亲身体验,以平民视角、百姓语言,反映工作的实际进展、传达群众的真实意见。
首篇聚焦保障房配套,记者来到本市两大居住社区,与居民聊“开门七件事”,问“满意不满意”。
民生十访
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本报讯 (记者 裘正义 刘珍华) 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否让群众满意?本报记者本周赴浦东新区三林、航头保障房基地的大型居住社区采访,实地调查公交、商业、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设施情况,听取居民的真实评价。
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韩正日前察看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规划建设时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群众雪中送炭的重要工作。他认为,配套是能否让群众满意关键环节之一,入住初期要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和丰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大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正按规划顺利推进:公共交通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短驳线均已开通;商业设施逐步到位,物价平稳;医疗教育等设施有的已经开设,有的即将开放或采取临时措施,得到居民正面评价。
近年来,本市已累计开工建设75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将累计完成12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
>>>详见A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