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背景
抗美援朝进行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已经歼灭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队共23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转入相持局面。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技术装备上占绝对优势,但兵力不足,且无力继续增兵。我军步兵占有优势,但因敌我装备优劣悬殊,我军在白天仍无行动自由,部队机动和物资供应均受到很大限制,难以组织大规模进攻。双方形成“胶着”。
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了“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的建议。6月30日,美军同意进行停战谈判。7月1日,中朝双方也同意派代表与美方会晤。经双方代表商定,7月10日,在战线西部我方一侧的重要城市开城开始举行停战谈判。停战谈判开始后,战场形势一度趋向缓和。双方的作战行动多属于小部队前哨战,战线比较稳定。敌我双方对峙在西起临津江口,向东经高浪浦里、涟川、铁原、金化、登大里、月山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一线。
双方兵力
美军:地面部队总兵力69万人,作战飞机1670余架(主要是B-29轰炸机、F-86歼击机和F-84歼击轰炸机),坦克1130余辆,火炮3560余门。其中,第5航空队主要部署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
中朝军队:地面部队总兵力112万余人,作战飞机500余架(主要是米格-15歼击机和图-2轰炸机),高射炮兵14个团和64个营。
作战经过
美军为了在停战谈判上对朝中方面施加压力,计划以第5航空队轰炸朝鲜西北部的铁路;以远东海军所属舰载航空兵轰炸从平壤到元山的横向铁路,朝鲜东海岸从吉州经元山到平康的纵向铁路;以远东轰炸机指挥部轰炸平壤、顺川、新安州、宣川等主要铁路桥梁;以第5航空队的轻轰炸机重点攻击公路上的卡车。集中使用空军对我铁路沿线实施“绞杀战”计划,企图在90天内摧毁北朝鲜的铁路系统,实现其以空军打击切断我补给线,从而影响停战谈判结果的图谋。
第一阶段
(1951年8月中旬-8月底)
美军集中70%的航空力量,每个战斗轰炸机大队每天都以大编队出动两次(32架-64架),对朝鲜北部铁路和公路反复轰炸。
白天,美军以战斗轰炸机扫射车辆和物资集结地,夜间则在公路上空投照明弹,用轻型轰炸机搜索目标,轰炸扫射通行人员和车辆。
为阻止美军的空袭,抗击敌人的轰炸,志愿军在防空作战上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增加防空哨,及时预警。在21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志愿军防空哨达到8000多人,严密监视敌机活动,使司机有了“耳目”,从而减少车辆事故和损失。二是加强对空火力。当时,志愿军高射炮兵部队已增至4个师另4个团又50个营。在敌人发动“绞杀战”后,志愿军司令部又调15个高射炮营归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指挥。由于志愿军及时调整防空兵力,积极组织各种火器开展对空射击,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使敌方目的未能达成。
第二阶段
(1951年9月-12月)
从9月起,美国空军将轰炸、封锁的重点转向位于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之新安州、价川、西浦铁路“三角地区”。该地区是朝鲜北部铁路运输的咽喉。美军每天平均出动5批100多架次飞机轰炸这一地区,企图彻底摧毁和切断志愿军铁路交通。为了粉碎美军飞机对“三角地区”的集中封锁、破坏,志愿军在反空袭作战上又采取两项措施:
一是加强地面防空力量。集中3个师又23个营和4个高炮团及1个探照灯团的兵力于敌空袭主要方向,仅在1951年12月中旬至1952年1月中旬,就击落敌机55架,击伤106架,迫使美军战机减少轰炸。
二是以大规模空战掩护平壤以北主要交通线。为了粉碎敌人的“绞杀战”,志愿军空军确立“逐步前进”、“轮番作战”的作战方针,从9月下旬开始陆续投入作战。到12月底,先后出动5个师(第2、3、4、6、14师)进行轮战,共出动飞机3526架次,击落敌机70架,击伤25架。
至12月初,空战规模越来越大,有时一次空战,双方投入的战机多达300余架。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部队发扬英勇顽强、敢拼敢打的精神,不断以小的代价取得较大战果,很快迫使敌将战斗轰炸机的活动空域撤到清川江以南,迫使敌B-29轰炸机从10月份起转入夜间活动。其间,航空兵部队还组织2个轰炸师的部分兵力突击敌人地面目标,配合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
第三阶段
(1952年1月-6月)
至1951年底,美空军实施“绞杀战”已超过其原计划时间1个月,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为了防止我方发动地面攻势,敌方于1951年12月下旬决定继续进行“绞杀战”。
1952年1月至3月,美空军为了避开我军日益增强的防空炮火,被迫放弃了对“三角地区”的昼夜轰炸,转而采取重点空袭和对铁路线两端展开轰炸,即封锁我方物资的来路和去路,并对铁路运输线实施疯狂破坏。美军这一阶段的空袭,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损失,仅1月至4月,志愿军后勤第3分部所属4个兵站就先后遭到360次空袭。1952年3月下旬,敌人为彻底破坏铁路运输,开始“饱和轰炸”。担任掩护的F-86也改为小机群活动,并进行游猎和封锁机场等作战活动。
为挫败敌人对铁路交通线“两头”的空袭和破坏,我军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封锁和偷袭,并派出小编队至平壤以北地区打击敌方的小机群,以分散其正面兵力。志愿军高炮部队也及时采取了重点掩护、机动作战的方针。
在空中作战方面,我方歼击航空兵采取轮换作战方式,保持3个师的兵力同敌航空兵作战,先后参战部队有8个师(第3、4、6、12、14、15、17、18师)。在4月至5月,由于部队换防,新部队增多,加之战术改变较慢等原因,一度出现不利的作战形势——2个月只击落敌机12架,击伤5架;被敌击落21架,击伤3架。虽然这个阶段受到了挫折,但从作战总体上看,我方成功将空中战线保持在清川江以南地区,有效地掩护了铁路运输线。
在地面防空方面,我方不仅集中力量对桥梁、隘路、交通枢纽、兵站和仓库等重要目标实施掩护,而且,根据敌机活动规律,广泛实施机动作战,有效地遏制敌方空袭活动。
这一阶段,我方航空兵共出动2588架次,击落击伤敌机超过48架;高射炮兵作战3277次,击落敌机198架,击伤779架。敌方战斗轰炸机遭到重创(有两个大队几乎减员一半),无力对我方的铁路两头同时进行“饱和轰炸”,只能轰炸清川江以北的一头。6月下旬,敌方空军被迫放弃“绞杀战”,将轰炸重点转移到电站、工厂、矿山、重要城镇和我军防御正面80公里纵深内的目标。敌我双方航空兵的斗争重点也逐渐转移到正面战线。至此,敌人的“绞杀战”被彻底粉碎。
作战评价
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如何组织有效的对空防御,保障运输线畅通,打破敌人来自空中的进攻和封锁破坏,不仅是战役战斗保障问题,而且是关系战场形势能否向有利于我方发展的战略问题。志愿军防空部队和空军的反“绞杀战”,是我军大规模防空作战的典型战例。
此战中,志愿军地面防空部队通过统一指挥、分区负责的策略,实现了统一组织作战行动。在兵力不足、需要保卫的目标众多、敌机活动频繁的情况下,志愿军高射炮兵实施了机动作战,通过在敌主要来袭航路上集中配置火力,有力地打击来袭敌机。为加强野战防空的组织指挥,充分发挥火力,1952年10月各野战军开始将多个高射炮兵部队编成高射炮群,实现了火力的相互支援。高射炮兵群的建立和推广,标志着志愿军野战防空作战达到了相当的作战水平和作战规模。
同时,志愿军空军也在实战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空战战术原则。事实上,在美空军发动“绞杀战”之前,双方空军力量对比悬殊。我方是仅成立不到一年、飞行员只有十几小时至几十小时的飞行时数,没有任何空战经验的年轻空军。美方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实战经验丰富的王牌空军。面对强大的对手,我方空军采取“边打边建、边打边训、轮番作战”的方针,强调“稳当”用兵,以师为单位陆续投入反“绞杀战”,既避免了大的损失,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锻炼了部队。在此战中,我方10个歼击航空兵师共21个团、672名飞行员,2个轰炸航空兵师的3个大队、28个机组,以及大批地勤人员得到了锻炼,在战斗中成长了起来。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