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最近传递给我一个信息,在位于奉贤区红庙旁的“永福园”内,建造了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纪念馆设在“上甘岭的坑道内”。
我们这一代人对志愿军怀有特殊的感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越、高亢的志愿军战歌,时不时地会在我的耳旁响起并令我油然而生敬佩与感慨。所以,有人出资为志愿军建了纪念馆,我一定要去看看。
走进“永福园”大门,远远望去,有一座“小山”若隐若现。走近一看,原来它是人工堆砌而成。一堵几乎横跨“小山”的用黑色大理石砌就的纪念墙墙面上,镌刻着的正是志愿军英雄的大名。而在纪念墙里面,也就是“小山”的“肚子”里,是仿照“上甘岭坑道”在建的纪念馆。
纪念馆内陈列的大多是志愿军老兵们近年来捐赠的物品,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给他们的慰问电,缴获的美国士兵的军用水壶、腰带、饭盒、军用发报机,志愿军的服装证、胸牌,他们引以为荣的各类奖牌等等。让我十分惊奇的是,有一张标注十分详尽、也非常专业的“防务区域地图”,竟然出自一位无师自通的通讯连卫生员之手;最醒目的当属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韩德彩的珍藏——一幅由美国油画家绘制的“空战示意图”,实录了在1953年4月7日的一次空战中,身为志愿军飞行员的韩德彩击落了由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驾驶的当时最先进的F-86型战机……
据说,我们现在见到的纪念馆是一期,已经花费了6000多万;预计明年清明完工的二期,要连接一期绕“山”一周,规模更大,花费不会少。谁会想到,为告慰志愿军官兵的英魂,不惜投入巨资给他们立碑的,是一位貌似平常、出身农民的“永福园”掌门人徐渭乐。
徐渭乐是奉贤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是上海房产8强(第二届)企业的老总。后来企业转成股份制,他开始做点“小房产”。多次在国内外参观了烈士陵园,特别是在工作中听志愿军后代讲述的故事,让他非常揪心,也很有感触。如有一位烈属告诉徐渭乐,他父亲当年听从国家的召唤,出征朝鲜时,不仅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妻子还怀有身孕。又有谁能想到,父亲在征战朝鲜期间英勇献身,为了养活孩子,他母亲以弱小的肩膀,含辛茹苦地独自一人撑起了家。寡妇门前是非多,备受心灵煎熬以及生活的重压,母亲60岁就撒手人寰……而在上海赴朝参战的一万八千多志愿军当中,奉贤和南汇人就占了一半以上!
徐渭乐坐不住了。他觉得志愿军战士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危,远离亲人、奔赴战场。在异国他乡英勇杀敌、浴血奋战、许多人为国捐躯……作为受益者,自己应该对他们有所回报。徐渭乐又想,现在都在说要振兴中华、共圆中国梦。志愿军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正是应该弘扬并发扬光大的吗?他决定将自己经营房产公司的收入,用于告慰英魂、报效祖国。他一方面筹建志愿军纪念馆;另一方面,派出团队去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学习并收集有关资料、以充实馆藏。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志愿军老战士闻讯后纷纷赶来,将自己珍爱的藏品无偿捐赠,宁波的媒体《今日镇海》刊登了上海也建造了志愿军纪念馆的消息后,镇海籍的抗美援朝老兵近千人,也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纪念品无偿捐献……众人拾柴火焰高,在201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胜利60周年之际,纪念馆向全社会开放。令人高兴的是,经与教育部门联系,这里已经成为红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许多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中学生都来到这里,选择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纪念墙前面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