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的中美关系总体上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
在第二任期伊始,奥巴马希望改善对华关系,与中国新领导人建立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美方在对华政策上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如强调亚太“再平衡”战略并非以中国为目标。
通过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的工作会晤,双方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目标上达成基本共识。中国主张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美方的定义是“建设性的合作,健康的竞争,共同尊重公认的国际规范。”虽然中美定义不完全一致,但中美元首关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为双边关系的发展确立了积极的基调。实际上,加州非正式会晤本身就是中美关系的创举,是中美努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举措。
2013年中美交流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第5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顺利举行,两国《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在中国对美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此举对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中美两军关系得到深化和拓展,两军在高层互访、对话磋商以及联训联演等领域的交流积极展开。两军关系对增进双方战略互信、防范风险和管控危机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是中美关系的“短板”。中方积极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体现了中方的自信心和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建设性态度。
尽管2013年中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困扰双边关系的一些老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济上,美国对于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控制无所作为;安全上,美国对华抵近海空侦察依然如故,年底还发生了两国军舰在南海的对峙;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美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并联合其在本地区的盟友对华施加压力;美国还不断加强与日本、菲律宾的军事合作,剑指钓鱼岛和南沙争端。外交上,美国拉拢我周边国家,抑制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从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看,由于两国力量对比和发展态势的变化,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上升,中美关系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我们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增加对美交往的实力基础,也需要提升对中美关系的引导力和管控力。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可以大有作为。
沈丁立(复旦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中美今年开始践行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双边合作寻求地区稳定和世界繁荣,乐见积极竞争、摒弃消极对抗。
今年以来,全球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在中美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针对朝鲜核发展的新制裁,半岛局势有所缓和。我国既反对叙利亚化武事件也不赞成对叙动武,经过与各方协商,成功实现了“弃化武换和平”的中间道路,中美安全利益也得以契合。在伊朗核问题上,包括中美在内的六国政府与伊朗新政府最近多次加班谈判,各方都愿为和平“多走一里地”,获得了积极进展,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新内涵。
今年,我国经济体量已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中美力量转换引起美国的高度警觉。奥巴马总统在上个任期推出“亚太再平衡”政策,对我国全面防范与牵制之心昭然若揭。新时代的中美关系以及未来走向,将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