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2013年美国经济出现向好趋势,但是仍受制于其财政赤字的可持续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因素影响。
美国国会两党达成的2014/2015财年预算协议,解除了明年初联邦政府再度关门的风险。因此,对于2014年美国经济预期,普遍认为将维持增长势头,预计增速可达2.5%左右。
问:美联储削减量化宽松规模将对国际市场和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徐明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年底前,市场预期的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措施终于出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金融市场不会引起巨大冲击。首先因为美联储减少购买债券的数量有限。在资金已经非常宽松的大背景下,美联储的这一举动可能只有指示性和象征性的影响。
其次,美联储9月就发出预告,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措施已在市场的预料之中。
最后,美联储不仅继续维持零利率不变,而且暗示2014年将维持购买750亿美元的政策,宽松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
美联储减少购买债券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可控的。第一,货币没有明显紧缩,资金供应仍旧宽松,外资撤出中国的动机不会很强,加上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继续看好,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不会引发对中国金融市场大规模的冲击。
第二,量化宽松规模削减会产生心理和预期的影响,对大宗资源型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将会弱化,从而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的稳定和下降。这对中国而言是有积极影响的,因为中国是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
第三,美元汇率随着量化宽松而下降的趋势将会得到改变,美元在美国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将逐步走强,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张海冰: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被提前消化了一部分,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对世界经济的外溢效应仍然不容忽视。
从正面效应来看,货币政策转向意味着美国经济开始转好,美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上升和对外投资的活跃度上升将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实质利好。从负面效应来看,美联储的政策已经使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在2013年出现波动,这一不稳定因素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问: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走向如何?
张海冰:刚刚落幕的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比较清楚地反映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互相依存和摩擦不断。
中美经贸关系虽然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是随着经贸关系的扩大和深入发展,“压舱石”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有限,有时反而成为摩擦的来源。毕竟,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经由30年前的40亿美元上升到5000亿美元左右,两国双向投资也从30年前的1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所以,摩擦是中美经贸的常态,依存深入是中美经贸的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