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在欧亚大陆腹地已存在俄罗斯推动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计划和关税同盟、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等经济合作构想,但都有排他性。如俄罗斯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关税同盟基本上着眼于前苏联地区国家,其他国家难以真正参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则明显排斥“反美”的伊朗等国。目前,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上合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及西方主导的合作项目间既存在竞争,也有合作潜力,但任何一方都难以一家独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将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以包容性发展的宽广胸怀追求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欧亚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不同,对经济合作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收益也有差别。这些客观差异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正因为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主线,兼顾各方的关切和期待,倡导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意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毗邻优势、文明相通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兼收并蓄各方的互联互通计划及合作项目,如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南北通道、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东西走廊,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中的基础建设项目,乃至横贯欧亚大陆的“新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桥等。这一构想的推进必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
徐明棋: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在全世界引发巨大反响。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西方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曾经十分密切。后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增长缓慢。近几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在合力打击“三股势力”势力的合作上不断进展,经济合作也被提上重要的日程。中亚国家与中国在客观上也存在着非常强的经济互补关系,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空间十分广泛。因此,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提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恰逢其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可以将中国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蕴藏的丰富资源相结合,提升各自的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率,获得双赢。
第二,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中国既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的能力。如果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就能为未来的经济合作建立起更坚实的基础。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政治制度多元,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差异也很大,文化背景各异,仅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框架推进从中国向中亚直至中东地区的合作难度较大。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合作概念推进经贸合作较易取得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合作进展。
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尽管可以拓展中国的市场空间和资源供应渠道,但是绝不是像一些国外媒体解读的那样仅仅服务于中国利益。中国是想通过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起更加繁荣的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带。
张海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将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惠及经济带上的各国发展。
对中国而言,首先,拓展了中国西部开发和发展的战略空间,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中亚邻国和远达欧洲的国家联系起来,显示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全球视野。其次,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新一轮热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合作机会。最后,有利于中国构建区域和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