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很受鼓舞。现在各级政府对文化都很重视,然而,上海本土剧种和曲艺的生存发展却遇到不小的困难,希望能够给予特殊关注,加大扶持力度。
沪剧、评弹、独脚戏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被列为上海市级非遗。但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保护和传承缺乏资金,人员编制也不足。近年来,滑稽戏老一辈大家相继离世,“双字辈”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亟待补充新鲜血液。希望政府对本土剧种和曲艺给予关怀,解决这两个瓶颈问题。
扩大街头艺人表演区域
去年10月,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出现了第一批持证街头艺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也是代表委员多年呼吁取得的成果。但是,这批街头艺人只有8名,而且试点表演只有一个月,现已结束。建议让街头艺人的活动持续下去,并扩大表演区域。
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来说,这种文化现象既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补充,也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今后,能否扩大街头艺人的活动区域,让他们去各个地方,如公园、休闲广场表演?又如,闲置多年的大世界,是否也可以利用起来?让上海成为街头艺人的大舞台。
尽快推进非遗地方立法
10年来,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推进,然而,非遗保护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许多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濒危失传;全市相对稳定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仅62名,保护缺位情况时有发生;传承人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保护工作经费总量不足。另外,非遗社会化保护水平较低,合理利用有待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前后,先后有宁夏、浙江、新疆等共14个省区市出台了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目前本市相对已经滞后。为此,建议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进程,尽快颁布本市法规。
增加文化硬件设施亮点
杨雄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就是要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加快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我建议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围绕提高人们的文化综合素质着力推进,为软实力的增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增加一些有亮点的文化硬件设施,比如在浦东、徐汇滨江等地增加新的文化地标。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在充分调研现有情况的同时,通过一些硬指标包括文化场所的数量、人均每年的读书数量、观看演出的数量等,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让更多的老百姓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提升整个城市市民的人文素养。
推动历史文化名街建设
北到新闸路,南至巨鹿路,长约一公里的陕西北路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已有两年,遗憾的是,这里有21处历史文化遗迹均不能对外开放,大多铁门紧锁,闭门谢客,探访者都会被拒之门外。
建议尽量使这条马路逐渐恢复老上海风情,吸引一些旗袍店、红酒坊、老画廊、咖啡店、老字号店等商铺入驻。积极顺应文物要对外开放这一大趋势,对21处历史遗址进行全面盘点和清理,积极转变功能,实行有条件地逐步对外开放。另外,清除和减少沿街一些广告牌, 增设一些历史文化遗迹的标识牌和街头雕塑。
传统文化深入学校课堂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快餐文化的泛滥,造成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建议从教育入手,抓紧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将传统文化深入到学校课堂,纳入课本。可以先选取若干点,编写教材,设定课程,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当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全面推广。
国家院团要承担起使命与责任,抓好创作演出,通过文艺形式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政府主管部门需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切实落实。加强行政监督,负责协调沟通,尽可能地提供多方资源,为全面推广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传统艺术保驾护航!
后电影时代产品待开发
目前中国电影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后电影产品深度开发空间还很大,而谁抓住它的先发优势,就能获得后电影产品市场的主动权和利益。建议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中国后电影产品的研发作为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如同重视电影后期技术一样,将中国后电影产品的研发,作为上海新一轮电影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并提高到上海文化发展战略高度,进行宏观规划和部署。
上海市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培育从事后电影产品的研发和建设的市场主体,从政策制度方面进行扶持和培养,使其尽快地发展壮大,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改变思维方式是必答题
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的接受方式的改变,接受方式的改变,导致了欣赏方式的改变,欣赏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审美方式的改变,而审美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了文化价值观的改变。加之实用主义导致文化对于人们精神的价值,趋于轻浮与实用。就电影而言,当下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8岁!而绝大部分人进电影院的基本目的,绝非是“艺术”或“接受教育”。改变思维、改变方式,是当下一个必须重视的课题,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本报记者 邵宁 潘高峰 江跃中 宋宁华 叶薇 整理
本报记者 陈正宝 郭新洋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