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17年之后,散在世界各地的初中同学在微信上团聚了。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大家仿佛坐上“时光机”,七嘴八舌起劲回忆当年的种种。
在我们记得的那些细节里,有音乐课的美女老师、男生们课间的“瓶盖”足球、小花园里的神秘防空洞、历史老师霸气的板书、解剖实验里的鱼和蚯蚓、男女生的劳技课技能、教学楼前的沙滤水,当然还有同学们和老师们的绰号等等。
没人记得数学方程之类的“正统知识”,难忘的似乎都是些“不务正业”的副课和活动。所有的记忆碎片拼出了一幅欢乐的图景,大家感慨,那是求学的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看了最多闲书,也学会了思考。
有一次和杨浦少科站站长胡建民聊起,想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快乐活动,他们才有空间在兴趣爱好中学习探索,可这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少科站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小学生参与度最高,初中生其次,高中生寥寥。因为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就算学生想来活动,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阻力也不小。升学的压力,锱铢必较的分数比拼,让孩子们已无力再从试卷中抬头。
可现在回头看,当时的那些排名,那些分数,真是什么都不是。拿我们班来说,如今可谓“百花齐放”。有始终热爱数学,从世界名校毕业回国当中学老师的;有放弃银行工作变身钟表师,同时爱摄影爱图片的;有从小学音乐成为大提琴演奏家的;还有创业者、医生、设计师……百花齐放,还谈何优劣?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其实小时候调皮捣蛋,还常常考砸。最终“剩下的东西”里,他认为“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是最重要的。“神圣的好奇心”指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些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内在的自由”指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固有的常规和习惯羁绊,而能进行独立思考。这些才是他得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
好奇心也好,自由的思考也好,都是需要“留白”的。成长中需要能呼吸的空间,让少年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