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你的学校留下了什么?
易 蓉
  易 蓉

  毕业17年之后,散在世界各地的初中同学在微信上团聚了。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大家仿佛坐上“时光机”,七嘴八舌起劲回忆当年的种种。

  在我们记得的那些细节里,有音乐课的美女老师、男生们课间的“瓶盖”足球、小花园里的神秘防空洞、历史老师霸气的板书、解剖实验里的鱼和蚯蚓、男女生的劳技课技能、教学楼前的沙滤水,当然还有同学们和老师们的绰号等等。

  没人记得数学方程之类的“正统知识”,难忘的似乎都是些“不务正业”的副课和活动。所有的记忆碎片拼出了一幅欢乐的图景,大家感慨,那是求学的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看了最多闲书,也学会了思考。

  有一次和杨浦少科站站长胡建民聊起,想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快乐活动,他们才有空间在兴趣爱好中学习探索,可这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少科站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小学生参与度最高,初中生其次,高中生寥寥。因为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就算学生想来活动,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阻力也不小。升学的压力,锱铢必较的分数比拼,让孩子们已无力再从试卷中抬头。

  可现在回头看,当时的那些排名,那些分数,真是什么都不是。拿我们班来说,如今可谓“百花齐放”。有始终热爱数学,从世界名校毕业回国当中学老师的;有放弃银行工作变身钟表师,同时爱摄影爱图片的;有从小学音乐成为大提琴演奏家的;还有创业者、医生、设计师……百花齐放,还谈何优劣?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其实小时候调皮捣蛋,还常常考砸。最终“剩下的东西”里,他认为“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是最重要的。“神圣的好奇心”指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些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内在的自由”指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固有的常规和习惯羁绊,而能进行独立思考。这些才是他得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

  好奇心也好,自由的思考也好,都是需要“留白”的。成长中需要能呼吸的空间,让少年找到自己的方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0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1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4版:国际新闻
   第A25版:国际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08版:广告
扫码支付新政释放监管善意
九曲花街的一幕
你的学校留下了什么?
用风险补偿机制助解“邻避困局”
“绑票”
真实最有力量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你的学校留下了什么? 2016-08-10 2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