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PX、火电、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的风险基本可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风险因素都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公众的担忧也应该得到理解和考量。
“这个项目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只有风险,我凭什么要做出牺牲?”面对可能在自己周边环境中出现的潜在风险,老百姓都会算一笔“环保账”和“生态账”。所以,一方面要公开决策、信息公开,加强科普,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协商,取得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对公众承担的风险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机制也不能缺位。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运用风险补偿的思维。以长沙市危废项目为例,地方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长沙县北山镇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盼望发展、摆脱贫困的热切愿望,先后投入财政资金,在当地修路,建学校,扩建卫生院,上马工业园,打造新型城镇,发展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前景和政策红利,从而赢得他们对危废项目的支持。
求解“邻避困局”,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其本质是对利益重新协调分配,在“破”“立”之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刘良恒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