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孩子犯错时
沈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孩提时代。从思维成长阶段论,这是一个似懂非懂、认知模糊的时代,亟待启蒙。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这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呵护,除了生活需求、物质满足外,还得注重其品行的培养、精神的健全以及认知的提升。

  犹如孩子在站立前时常会摔跤一样,其思维成熟的过程中自会不断犯错。孩子犯错大致是两类情形:一是失控性的犯错。在成年人看来,诸如骂人打人、小偷小摸当属犯错,但孩子尚处于认知的低级阶段,犯错乃是习惯甚或本能使然;二是误区性的犯错。孩子常会是非界定不清,父母不许的,他/她偏要干,父母力主的,他/她偏不干,这种代沟的冲突,其实源于认知的反差。

  说实在,我是历来反对打骂孩子的,即便是他犯了错。我女儿小时候也常犯错,如一不顺心就动手打小伙伴;对外公不礼貌,外公管她反被讥为“老头子”;上小学一年级还贪玩,多次误了写作业,等等。我当会厉声喝止,面露愠色,但更多的是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和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逐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做人的底线。我认为,对犯错的孩子一味打骂,只能说明家长教育无方,想以压服的方式对待犯错的孩子,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心存蒂芥,效果适得其反。

  其实,在“许”与“不许”之间,道理未必在父母一边;孩子“偏干”或“偏不干”,往往也未必就是犯错。面对这种情形,两代人应该处在平等的地位,充分交换想法,倾听对方的意见,甚至展开争辩。这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中,似难以做到,咱早已把“父训儿听”“母打儿忍”列为家庭教育的准则,倘若孩子反驳力争,打骂愈烈。

  在邻国印度,情况则不然。印度裔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写了一本书《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书中讲述的是印度人从小就崇尚批判性思维,鼓励挑战权威(包括父母),孩子倘若犯错,父母首先是让其说出理由,然后再进行指谬纠偏,“教育过程充满说理、反驳、辩解,给孩子以启智,最后在争论中统一认识”。印度的启蒙教育中鼓励孩子这种素质,值得国人借鉴。

  孩子心底纯洁无瑕,一旦犯错多有羞赧。如何让不慎失足的孩子走出犯错的阴影,很值得父母的思量。这里不妨列举球王贝利的轶事:10岁时,贝利和伙伴们组建了一支街头足球队,且小有名气。大人们在给了他掌声的同时,也频频给他敬烟。贝利很享受那种吸烟带来的“长大了”的感觉,渐有烟瘾,常找人索要。一天,贝利父亲撞见其向人讨烟,一脸忧伤和绝望。回家后,令贝利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有怒斥,更没有殴打,而是一把将其搂在怀里,以舔犊口吻说:“孩子,你有踢球的天分,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但如果你抽烟、喝酒,染上各种恶习,那足球生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路怎么走,你自己决定吧。”说完,他拿出瘪瘪的钱包掏出仅有的几张纸币:“如果你真忍不住想抽烟,别向他人索要,丧失了尊严。”之后,贝利痛戒之,也没有沾染任何足球圈里的恶习,以魔术般的足球天赋和高尚谦逊的品格,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郊野大地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福彩专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地车轱辘灯的前世今生
当孩子犯错时
亡鱼补漏
碧海深处
中国当如此花
烤全羊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当孩子犯错时 2016-11-19 2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