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孩子在站立前时常会摔跤一样,其思维成熟的过程中自会不断犯错。孩子犯错大致是两类情形:一是失控性的犯错。在成年人看来,诸如骂人打人、小偷小摸当属犯错,但孩子尚处于认知的低级阶段,犯错乃是习惯甚或本能使然;二是误区性的犯错。孩子常会是非界定不清,父母不许的,他/她偏要干,父母力主的,他/她偏不干,这种代沟的冲突,其实源于认知的反差。
说实在,我是历来反对打骂孩子的,即便是他犯了错。我女儿小时候也常犯错,如一不顺心就动手打小伙伴;对外公不礼貌,外公管她反被讥为“老头子”;上小学一年级还贪玩,多次误了写作业,等等。我当会厉声喝止,面露愠色,但更多的是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和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逐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做人的底线。我认为,对犯错的孩子一味打骂,只能说明家长教育无方,想以压服的方式对待犯错的孩子,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心存蒂芥,效果适得其反。
其实,在“许”与“不许”之间,道理未必在父母一边;孩子“偏干”或“偏不干”,往往也未必就是犯错。面对这种情形,两代人应该处在平等的地位,充分交换想法,倾听对方的意见,甚至展开争辩。这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中,似难以做到,咱早已把“父训儿听”“母打儿忍”列为家庭教育的准则,倘若孩子反驳力争,打骂愈烈。
在邻国印度,情况则不然。印度裔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写了一本书《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书中讲述的是印度人从小就崇尚批判性思维,鼓励挑战权威(包括父母),孩子倘若犯错,父母首先是让其说出理由,然后再进行指谬纠偏,“教育过程充满说理、反驳、辩解,给孩子以启智,最后在争论中统一认识”。印度的启蒙教育中鼓励孩子这种素质,值得国人借鉴。
孩子心底纯洁无瑕,一旦犯错多有羞赧。如何让不慎失足的孩子走出犯错的阴影,很值得父母的思量。这里不妨列举球王贝利的轶事:10岁时,贝利和伙伴们组建了一支街头足球队,且小有名气。大人们在给了他掌声的同时,也频频给他敬烟。贝利很享受那种吸烟带来的“长大了”的感觉,渐有烟瘾,常找人索要。一天,贝利父亲撞见其向人讨烟,一脸忧伤和绝望。回家后,令贝利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有怒斥,更没有殴打,而是一把将其搂在怀里,以舔犊口吻说:“孩子,你有踢球的天分,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但如果你抽烟、喝酒,染上各种恶习,那足球生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路怎么走,你自己决定吧。”说完,他拿出瘪瘪的钱包掏出仅有的几张纸币:“如果你真忍不住想抽烟,别向他人索要,丧失了尊严。”之后,贝利痛戒之,也没有沾染任何足球圈里的恶习,以魔术般的足球天赋和高尚谦逊的品格,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