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林业部门最新统计:上海森林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心城区面积的1.3倍,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与1999年相比翻了两番,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0平方米。对于市民而言,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如何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体验、可享受的“森林浴指数”?
对于来自沪郊的市十次党代会代表朱连芳而言,偌大一片树林就在她家边上,却空无一人,上海的森林能否加快保护、利用步伐呢?党代会上,她就联合沪郊的13名代表,一起提交了“关于农业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提案,记者今天从市林业局获悉,这则提案正大步推进上海大型生态片林造福市民、致富农民的民心工程的进程。朱连芳提案中的“泖港片林”也有望成为上海市民“走进森林”、“享受森林生活”的“泖港样本”。
得天独厚泖港片林
来自松江泖港的朱连芳是见着身边这片大森林“长”出来的。2002年起,上海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发展的生态“软实力”,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郊区林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位于黄浦江上游、面积达到1.5万亩的泖港生态片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成为上海最早建成、面积最大生态片林。10年过去了,当年种下的细细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林地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38摄氏度的高温天,记者走进这片绵延五六公里、纵深三四公里的大森林,有着长长黄浦江岸线的密密树林里,清风徐来,满目翠绿,顿时感觉凉爽许多,“起码比市区温度低三五度”。记者从林业部门了解到,像泖港这样的千亩以上大型生态片林,沪郊有15片,总面积近9万亩,都是可以成为市民享受森林生活的“绿色宝藏”。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绿色宝藏”空叹息
触动朱连芳提交党代会唯一一个“林地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的提案,是她每天的亲身感受——她有很多亲朋好友如今仍住在林地里,守着“绿色宝藏”、想从事森林旅游,却受阻政策资金等等因素,他们除了从事林地的日常养护,只能外出打工,“林地内的农户住房日渐破落,农民收入‘低位’徘徊”。从事农产品销售的朱连芳,有许多市区客户,每次带市区来的朋友进林地,大家都会感慨:在距离市区不算远的松江浦南地区,没想到有这么大、这么好一片林,如果能成为市民的“森林假日生活”该多好?黄浦江边的这片“绿色宝藏”,市民想来、农民想富。
“森林生活”美妙多
像许许多多泖港人一样,朱连芳也有自己想象中的“森林生活”美妙设想,比如,在森林里,打通纵横交错的水系,建自行车道、生态步道,市区来的亲子家庭可以坐船或者骑车或者森林漫步,认识一片又一片特色林,“这或许是最好的植物科普生态游”和市民森林度假方式;上海正步入老年社会,森林养老、健康养生、医疗康复需求广泛、前景看好;打通一、二、三产,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推动森林里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业,国外就有打通农业、林业“一二三产”,打造“六次产业”成功模式。
道道难题待突破
上海是一个少林地区,林业跨越式发展、12.58%的森林覆盖率来之不易,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上海林业的首要任务,科学合理地利用是实现森林资源更好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上海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划定了严格的“红线”。同时,10多年建设形成的片片森林,市民也渴望能步入其中,享受森林生活,沪郊生态片林的科学保护、有效利用不能照搬外省市的林家乐、森林旅游模式,需要探索“上海模式”。以泖港片林为例,当年由企业开发建设,2006年,当地政府出资1.9亿进行了回购,现在,这片林地归泖港镇农村集体所有,林木产权属松江区城投公司,日常养护管理由区林业部门负责,形成了片林“三权分离”格局,这是泖港生态片林有效利用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片林内仍有1300多户、4000多名当地农民居住以及数十家企业,搬迁安置所需的资金、用地指标等如何解决,以何种模式吸纳农民参与森林产业,从而让森林成为农民致富之路;最重要的,如何寻找到最适合上海的森林利用模式,既让市民能享受森林生活,又科学合理保护森林、提升森林品质,实现保护基础上的综合开放利用,需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切实转变观念,突破政策瓶颈,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市林业部门透露,“泖港样本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整体规划的前期工作,探索生态片林科学开发的‘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