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某网站做了一个关于“社会青年”的专题,大意是说,“社会青年”这个词汇被“污名化”了。
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不止有一位老师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和‘社会青年,接触啊!”在老师们心目中,“社会青年”大抵就是些沾染了不良风气的年轻人,他们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老师们经常语重心长地灌输这样的思想,作为一个还算听话的学生,我生怕自己和“社会青年”发生了某种关系。大学毕业后到媒体工作,常常和“社会青年”接触,只不过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纸面上。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学生纠合社会青年报复初中老师获刑》、《勾结社会青年逼迫同学卖淫》。在主流舆论的印象里,“社会青年”同样是“问题青年”的代名词,很多时候,大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看到某网站关于“社会青年”的专题后,才猛然醒悟到“社会青年”原来被“污名化”了这么久。回头看,年少求学时老师们经常把“社会青年”和“问题青年”画等号,也不能全怪老师“思想偏执”“目光短浅”。那时候很少有“社会人”的说法,从学校里走出来后,所有人基本都被单位“消化”掉。如果你不在工厂里上班,不在机关里做事,不在学校里教书,你很可能就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散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没有单位依靠的“无业游民”绝对是游离在社会主流价值之外的群体。
然而今天,当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深入推进后,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没有单位的依靠,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依然可以活得很健康很精彩;没有单位依靠,这些独立的“社会人”也决然不会成为社会的负累。相反,他们反而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比如,他们自谋出路自力更生的状态减轻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一如既往地将那些“问题青年”统统归置在“社会青年”的框里呢?
我的一位朋友,完全是社会“自由人”,他写书讲课照章纳税。当他看到这个有关“社会青年”被“污名化”的专题后,特别不服气。他说,“社会青年”这个词汇之所以被误解被歧视,是因为太多人都养成了按部就班“机器”般生活的习惯,如果脱离了这个轨道,被“污名化”的可能性便越来越大。
现在确实到了该为“社会青年”脱贬正名的时候了。如今,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小政府大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从前很多单位“经营”的事务现在也都要推向社会,“社会”这个词汇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是一个“编外的筐”了。在这种情势下,如果还把“社会青年”当作“不良青年”“问题青年”的代名词,那确实有违社会的文明进步了。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社会青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