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响过电车铃声、飘过书香的四川北路。这条路从前叫北四川路,我在此地长大。全民大炼钢时,弄堂的铁门都被大人们拆掉化铁水了,小朋友就在课余时间到路上捡废铜烂铁,交给老师去炼钢;搞绿化了,少先队员成立绿化近卫军,在人行道边种杨树;为声援古巴革命、支持卡斯特罗,高中学生停课在四川北路大游行, 手挥纸旗一路高喊“古巴西、洋基诺”……四川北路上有着几多故事、几多回忆,情结深深,旧景难忘。
难忘有轨电车。从苏州河桥头起到虹口公园底,从前只有1路有轨电车穿过。两节墨绿的车厢相连,车门是铰链式的。电车司机真神气,大盖帽、蓝制服、白细纱手套,把住长柄铜操作杆站着开车。不时踩两下黄灿灿的地蹬,传出透亮的“铛铛”声以示路人:电车来啦!悠扬的声响飘进路两边弄堂,能回荡许久。电车是“环保”的,票价便宜,起价不过三分钱。从虹口公园起点到静安寺终点,才一角二分。但它也有麻烦,电车上空架着电线,厢顶有根 “长辫”,斜插在电线上,电是动力源。地面铺着两根钢轨,上下这两条线常出花头。辫子有时滑出线槽,电车就开不动。路人会喊:“翘辫子了,辫子翘脱口罗”,后车厢的售票员马上跳下直奔车尾,双手扯住拴在辫上的粗绳,用力将它归回线槽。如果逢女卖票员当班,手里力道不够,热心的男路人、男乘客都会帮她一把。地面的钢轨蛮讨厌,滑溜溜的,轨中还有凹槽,行人横穿马路时会绊脚。下雨天更是骑脚踏车的大忌,车不能与轨道靠近,否则,轮盘就会嵌进轨槽,摔你没商量算是小事,若是遇上电车驶过,后果不堪。
往事如烟,有轨电车消失有四十来年了。我在维也纳街头看到悠悠驶过的有轨电车,许久驻目。它也是两节车厢,车身上半部是白的, 下半部红色,像卡通玩具,又活泼又漂亮。电车行进在绿荫相映的马路上,是一道悦目的风景。有轨电车能重现上海马路、琅琅的“铛铛”声能重响四川北路吗?
难忘四川北路旧景,还有她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那一路飘过的书香。当年,桥头有全市最大的邮电局报刊门市部,昆山花园路边有新华书店,近海宁路的旧书店规模不算小,在上海滩旧书店业中有名气的。它斜对面也是旧书铺,不过这家店只收进旧书,并不卖出。与旧书铺毗邻的是“开开”文具店,文具乃书香之衍生品,当时的读书人少不了。东宝兴路转弯角上是区少儿图书馆,五年级的寒暑假里,我每天去当红领巾服务员。后来图书馆搬到了溧阳路口,“少儿”两字却没有了。横浜桥畔虹口第二工人俱乐部里也有图书馆,专对职工开放。路北端的“文美”是爿大文具店。我要做小学生时,父亲带我去买铅笔盒、垫板、拍纸簿夹。还记得簿夹面上印着颐和园万寿山的图,捧着文具回家,我心里装满快乐。四川北路底有内山书店的勒石铭牌,这家书店还在营业,只是它的原址改成银行了。
从前新书店都叫新华书店。书不开架,列在柜台里沿墙的架上,或躺在玻璃柜中。看上哪本,须营业员拿,读者不能随意翻。新书虽好,无奈没钱的少年只能打个照面。旧书店书固然旧,却开架。四川北路旧书店中央还摆着大长桌,桌上堆满各种杂志,任人翻阅。店里永远熙熙攘攘,我放学回家要经过书店,常进去看书,好些书是学校图书馆没有的。在这里,我肩背书包站着读完了柔石的《早春二月》、宗璞的《红豆》等小说。一次看不完,第二、三天接着再读。也不能呆得太晚,回家迟了,母亲会担心。前几年,我在台北逛重庆南路的夜市书店,店铺小小,书籍满满。站着、坐着全是看书人,那氛围跟当年上海旧书店一样,不过,台北店内的灯光要明亮得多。
四川北路飘过的阵阵书香,熏陶着路边弄堂长大的孩子,虹口一度是上海的文化大区,其中有点因果关系吧。实体书店还能在四川北路重整旗鼓吗?不止我一人在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