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个女中学生的话,正被网上疯传,很多人于其心有戚戚焉。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作者写了善良幽默而乐于助人的女儿,中等生,却是全班同学眼中“最欣赏的人”,当妈妈夸她快成英雄时,她娓娓道出心声。
对于今天这个竞争过度的社会,特别是对鞭策儿女在应试名次榜上辛苦沉浮的父母来说,这篇小文章犹如一杯妥帖温存的凉茶,让人停下脚步,回味并反思。
挺想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同为中学生的女儿说,这个女生其实很优秀,能让全班同学一致推她为“最欣赏的人”,难道还不是英雄?人,可能总是有一些机缘,有一些瞬间,会成为英雄的。所以,当英雄和给英雄鼓掌,并不一定矛盾。
这样说来,岂不是成为英雄的机率很大?真的吗?
文章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是否因为我们对英雄的理解过于偏狭,才让大家看到甘于坐在路边鼓掌的小小愿望会感慨万千?
在中国孩子长达12年或者更长的受教育生涯中,想做“英雄”,让自己和家族享受喝彩和掌声,几乎只有华山一条路,就是在应试特别是中高考光荣胜出。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不是清北复交都不好意思和左邻右舍告白。至于织得一手好十字绣、踢得一脚好足球、有一条好嗓子、每天都帮妈妈捶背等等,自然上不得光荣榜。及长,“英雄”的定义非富即贵,总与权钱二字沾边儿。
“华山一条路”的成才路径,过于严苛和整齐划一,让很多本来有希望在生命中哪怕是一瞬间成为英雄的人,飞扬的神采在一次次的打击中黯然委地,自暴自弃。美国有个拿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费曼,自小贪玩儿,惹事生非,人称“科学顽童”,倘若他落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很担心他会早早就英雄梦断,非但不会“玩”得那么痛快,还会不断地被森林般举起的手臂厉声制止。自由散漫、严重偏科会让他考不上大学,一不留神找到工作,也会因为各种出格行为、各种对上级的不敬而难保饭碗。最后,幸运的话,智商极高的他,或将领着一份微薄的退休金,在昏黄的街灯下,成为麻将与象棋的里弄高手……
能否当英雄,光靠自身努力还不够,还要有宽容的环境和正面的激励机制。
而让大家甘于当在路边给英雄鼓掌的人,也有一个前提,就是文章中所说,“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只是,这三个“如果”,并不轻而易举,甚至也不独是自己所能掌控。如果非富非贵,便没有强大的安全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又怎能安享这三个“如果”呢?
轻轻地在路边鼓掌,很美很和谐,要安享这样的人生,除了一颗平常心,还需要法制健全、社会保障完善,让每一个普通人活得有尊严,拥有幸福安康……
果如此,又何必在争竞路上狼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