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大文化项目中华艺术宫将于10月1日开馆试展,近悉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已入驻“名家馆”展厅,并基本布置完毕,真让人感到欣喜和期待。
画是吴冠中先生的生命,如何安置她们,成了他晚年想得最多的事。他把这看作是嫁“女儿”,他要为她们找个好“婆家”。
上海自然是吴先生看重的地方,因此上海美术馆是他赠画最多的美术机构之一,而他给上海赠画,最早始于他赴沪举办他的艺术回顾展。
2005年秋,吴先生在上海美术馆首次举办他的艺术回顾展。其实这次画展的筹备工作早在两年之前就开始了。
2003年8月上旬,文汇报的小陈陪同一位女士找到我,说上海美术馆想请吴冠中先生来沪办画展,要我帮忙邀请吴先生。于是我写信给吴先生。我告诉吴先生:“上海美术馆极欢迎您来沪办画展,曾有人来我处谈过。”
“上海我印象您还没单独办过画展。上海现在的情况应该比过去好得多,对文化交流活动也很重视。不知您的意见如何?您若愿意,活动由上海方面设法。时间今年来不及,当在明年。明年正好是您85岁。具体时间由您定。”
信是8月24日发出的,9月1日就接到吴先生的电话。他说,夏天他一直住在龙潭湖画室,一次回方庆才看到我的信。他欣然同意来沪办画展,他对我详细谈了有关展期、规模、赠画等设想。他说,广州美术馆王璜生也邀请过他,他意思上海、广州可以办联展,说这样可以节省开支。吴先生说,时间以第二年(即2004年)10月为宜;展期一个月;共展出60幅作品,油画、彩墨各30幅(后又增加素描等作品,实际展出共96幅),要占用美术馆底层两个大厅。并主动提出,届时会向上海美术馆赠送5件作品(实际捐赠6幅)。他设想得很周到,所有画作都从北京他家中运上海,即使有少量要向人借的,也都由他负责解决。
没想到事情进行得如此顺利,10月30日,我同上海美术馆李向阳先生见了面,当面向他说明了吴先生的想法。
李向阳先生听了吴先生的设想很高兴,他首先表明,吴先生的画展作为上海美术馆的正式邀请展。他说,过去上海美术馆派人联系过吴老先生,但未有结果(这事吴先生也曾对我谈过,他说当时因正准备香港的展事,之后又遇非典疫情,此事才未能进行)。李向阳先生还说,上海美术馆藏画中没有吴先生的作品,是个缺憾。想从市面上收购,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想通过举办画展得到吴先生的赠画,并希望是精品。我告诉他,吴先生主动提出要向美术馆赠画。不过这赠画是美术馆永久藏品,不能变成钱,办展费用要另外设法解决。他说,所有费用由美术馆设法解决。
时间到了2004年,由于上海美术馆展事任务重,有全国美展和上海双年展等展事活动,吴先生画展的日期迟迟无法排定,我有些着急。吴先生觉察到了,他热情地说,如10月与全国美展有冲突,可改在别的时间,他不会有意见。后美术馆方面设法排在7月,这时已是2月,显然时间太匆促,准备工作来不及。他又安慰说,“不急。只要美术馆想办,我总会支持,完全不要有思想负担。”我的心才稍宽一点。
想不到6月中,在美术馆排出展期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无法与吴先生通上电话。我预感吴先生可能病了。
我知道,这对吴先生,对上海美术馆都是一次历史性机缘。我不敢稍有懈怠。经不断电话联系,终于联系上了吴可雨,证实吴先生确实病了,正住院治疗。吴先生这人,最不乐意让他做他不愿意的事,但只要他答应了,就一诺千金。虽在病中,他仍让可雨代表他与上海美术馆方面商议画展事宜。但可雨在北京呆得时间不长,过几天他就要回新加坡。等把双方见面的时间约定,他们如期在北京碰了头,我如释重负,心中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
吴先生对这次展出如此重视,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意愿。他说:“我年岁大了,对我来说,办不办展览已经无所谓了,只是想在一些地方留下一点东西。”认为,“上海是个重要城市,应当留一点东西在那里”。1999年文化部为他在中国美术馆办展那次,他向国家捐赠了10幅精品力作,他说他也会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赠送给上海。
他的画展开幕前,我打电话向他祝贺。这天他心情很好,跟我谈了很多。他说他86岁了,晚上常常睡不好。对是否来上海参加开幕式也很犹豫,怕累;心里还是想来一次上海,趁此机会见一见老朋友。又说,这是他最后一个画展……我不让他说下去,急急说:“那怎么会。”
9月9日下午开幕式前,我约了楚良兄一起,在美术馆贵宾室与他匆匆见面。乍见面,我心里不由一惊,面前的他,脸形瘦削,面露倦容。我才明白那次病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也懂得他在电话中说的那些伤感话。但这天他显得很高兴,新理了发,还特地穿了一件大红茄克。红色是他最钟爱的一种颜色,可见他当时的心情和对这次画展的重视。
吴先生对上海的这次画展很满意,返京后来信说,他感谢上海为他创造了这次展出机会。我后来虽没再参与其事,但算为这次画展操过一点心,吴先生满意,我也感到欣慰。
2004年那次大病之后,吴先生明显加快了安置他作品的速度,从2005年那年开始,吴冠中先生在上海举办了两次大型画展,先后三次捐赠给上海美术馆画作87件,使上海美术馆成为收藏吴冠中画作最多的美术机构之一。
现在吴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画作都已无偿捐赠给了国内及海外各美术机构,得到永久保存,成了社会和人类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供人们观摩、欣赏。我想这是吴先生最可安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