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业外人士可能有点纳闷,似乎钢铁产量高点,是业绩;对所在地区的领导干部来说,是政绩,为何要瞒报这些“成绩”呢?媒体近日的报道揭开其中的奥妙。
据媒体透露,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负责人在一次论坛上表示,“去年我国粗钢产量实际已超过7亿吨,约为7.3亿吨。”这一数据高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多出来近5000万吨粗钢产量,这从何而来?看来,有地方没有将近5000万吨钢产量上报。
新时期,中国的钢铁业突飞猛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位列世界第一,接近世界粗钢产量的四成。因为中国工业化处于重化工业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建筑业、汽车发展,都需要钢铁业的支撑,不知不觉地,中国成了钢铁大国。然而,中国的钢铁业存在三个软肋,一是集中度不高。发达国家的钢铁业集中度很高,美国钢铁业集中在匹茨堡,由两个钢铁厂承担,日本亦是两个钢厂,欧洲是法国等几个国家的欧洲联合钢铁公司,我国规模以上的钢厂有二百多家,还有在“中钢协”名单以外的中小钢铁厂。二是高级钢的比例比较低。比如,小轿车钢板只有宝钢公司能承担供应量的五成,另外五成来自海外。三是能耗高。我国能耗是欧美日的数倍。因此,我国的钢铁业急需调整结构,减少产能,减低能耗。
国务院近年来发出文件,提出调整结构、减少产能、淘汰能耗高的中小钢铁企业的指导性任务。而粗放钢铁业的保存,是地方“实力”的支撑点,GDP的壮大需要它啊。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地方想方设法瞒报钢铁产量,护住落后的产能。中钢协的负责人说,这种“保护”落后产能的做法,就导致庞大的钢铁产能重新布局形成困局,比如,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的启动难,由此形成。
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增加的粗钢产量主要来自国内重点企业之外的中小民营企业,中钢协会员单位的粗钢产量反而有所下降。“上半年,74家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0.1%,但非会员企业产量却大幅增长了12.9%。”“目前,国内不仅产能过剩严重,实际产量也严重供大于求,直接导致钢厂库存激增。”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库存1288万吨,比上年12月末增加310万吨。
笔者以为,发展是一种本领,调整也是一种本领,倘若将前者比喻为“加法”的话,那么,后者是善于“做减法”。两者相比,可能后者更难,即要将自己辛辛苦苦“增大的GDP”减掉,要将已经习惯的常规做法转换成新的做法,难啊!但转型发展,需要我们增添这方面的本领,否则搞一些“瞒报”的动作,自己心虚,业外的人难以理解,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