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6年间,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条条高铁,不仅筑就着祖国大地上的钢筋铁骨,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四纵四横”改变了城市间时空距离
“早上9点还在延庆钓鱼,10点炖鱼汤,11点半开饭,下午4点半到北京南站,5点的京沪高铁,晚上9点50分和老婆回到上海,实在是太强悍。”有网友这样感叹。
时间距离的缩短让人们的空间感觉更为接近。高铁沿线每座城市的教育、医疗、休闲等资源都在更大的平台上共享。当一位滕州市民计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城市,而是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复旦大学,天津的相声,北京的协和医院……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随后几年间,武汉-广州、郑州-西安、上海-南京、上海-杭州、石家庄-太原、济南-青岛、合肥-南京、合肥-武汉、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福州-厦门、南昌-九江、广州-珠海、海南东环等高铁相继建成投产。
2011年,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广深港高铁广深段也开通运营。截至2012年7月底,我国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高铁共有21条,总里程达6894公里。其中,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3324公里;时速300公里-350公里的高铁3570公里,主要包括京沪、京津城际、武广、郑西、沪杭等高铁。
快捷高效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北京地铁4号线直通北京南站,乘上高铁1个半小时就能抵达济南。在北京中关村上班的黄先生,儿子与京沪高铁同月出生。由于公司有项目在济南,黄先生每周都要在北京和济南来回奔波。让他欣慰的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使他每天都能方便地回到北京的家里。工作虽然忙碌,却没有错过儿子成长的每一个幸福的瞬间。
截至今年7月3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满4周年,累计发送旅客超过8800万人。列车开行最小间隔5分钟,客流高峰日最多开行110对动车组,公交化的运行模式,旅客可随到随走,旅客发送量年均增幅超过20%。
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已满一周年。一年来,京沪高铁累计开行旅客列车56614列,发送旅客约5260万人。
汇聚效应改变着中国经济版图
高铁的运量优势,产生巨大的“人气”和“汇聚效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高铁沿线,出现新城区新工业区,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京沪高铁沿线24个车站所在地中,有十几座城市都在规划建设新城。高铁创造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沪宁高铁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互相融合。
高速铁路连接区域、覆盖城乡,对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具有积极作用。西部地区将不再遥远,中部地区也将不再闭塞。
高铁的开通,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产业转移。武广高铁开通以来,大批广东客商到湘鄂两省投资,加速了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京津城际的开通运营,天津市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了35%,许多餐饮店和观光景点人员爆满。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樊曦(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