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心理/实验
     
本版列表新闻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为啥我们爱在微博上吵架?
  最近张结海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魔鬼心理实验室的实验人员还是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微博,不但如此,许多人简直是微博控,随时随地刷,连吃饭、聊天、坐地铁,甚至上厕所时都不闲着,而曲玉萍则发现:微博上的人很容易吵架,约架更是常见,无论她关注的名人,还是平时接触下来觉得挺随和的熟人。有时作为看别人微博的,也会不自觉地加入争论。最有意思的是某天上微博,发现有一百多条评论的提醒,心想自己粉丝就那么点,怎么突然这么受追捧?点开一看,竟然是两个不认识的人在自己的帖子下面吵得你死我活。

  人为什么会吵架?

  你从小到大吵过架吗?即使一次也没有,起码看过别人吵架吧?那么,你想过么,人为什么会吵架?

  所谓“吵架”,无非是两个人意见不一致,经过激烈的辩论,谁也没说服谁,彼此内心充满挫折感。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感,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没有人喜欢这种挫折感,为了消除这种不悦,于是更加拼命地想让对方听自己的,最终发展到声调提高、情绪愤怒、甚至使用粗话;如果语言和示威的表情都不能震慑到对方,那么肢体暴力便开始了。其实细究这一切的心理过程,不过就是为了让对方顺从自己的意见,从而令自己感觉舒畅。

  可是,网上辩论既看不到对方也够不到对方,当你不能说服对方时,许多人只能通过向对方发送暴力文字,来减少自己内心的挫折感。据调查,网上的吵架几乎96%会发展成文字辱骂,而且会偏离最初争论的论题,变成人身攻击,极少有人从善如流或放弃自己错误的论点。有人甚至相互“约架”,网上已经不解恨,必须转移到网下的现实中,单打独斗,甚至带人前去群殴。

  也许你会说:我并不想吵架,只不过想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为什么就吵起来了,往往越吵越凶,越吵越气,越气越吵……

  因为你犯了个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以为“说服的努力”与“说服的效果”是成正比的——对方不听我的,那我必须更卖力地去说服他——双方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吵个没完没了。

  几个吵架前必须了解的“吵架规律”

  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

  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然后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这则伪造的新闻(这些人当然不知道这是伪造的),然后再给他们阅读真实的新闻。

  比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二则真实的消息则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实验对象中那些反战的人往往不认同第一个消息,更倾向于相信第二则报道;而那些支持战争的参与者则相信第一则假报道,而对第二则消息嗤之以鼻。这个结果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支持战争的人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的时候,他们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息了。

  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更正信息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不但没能射出子弹击中谣言,反而让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

  当大脑接受了一个信息后,会本能地捍卫它不被其他与之相斥的信息所侵犯,同时在接受更多信息时,偏爱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无视与自己观点相斥的。

  当人的某个错误信息被纠正,而新信息恰恰与他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反而会加深他对那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这就是“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它会让人减少对自己的怀疑,心安理得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它是错误的)。

  所以你看,想通过争吵改变别人的做法,有时适得其反,反倒强化了对方的立场。

  戈德温定律(Godwin's Law)

  1990年,美国人麦克·戈德温发现了互联网上争吵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无论谁和谁吵、为了什么而开始争论,吵到最后基本都会指责对方的言论和立场像法西斯。这种有意思的现象发生率几乎为100%,毫无例外。而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这种规律表现为:双方争论到最后,基本都会指责对方的言论和立场像“文革余孽”。

  所以,互联网上有君子之约:一旦出现戈德温所说的这种现象,先攻击别人为“法西斯”或者“文革余孽”的那一方,自动认输。

  魔鬼心理实验室解密“微博吵架”:

  1.在开始一场网络论战前,你要记住:永远不可能在网上赢得一场口水战。你越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就越让电脑另一头的那个家伙更加坚定他的立场;同理,那家伙的事实、数据和论证也强化了你的观点,结果是双方挑灯夜战,敲坏了几个键盘,也没能说服对方,反倒把自己气得半死。

  2.愤怒和脏话并非强势的表现,恰恰相反,它们的虚张声势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和虚弱。

  3.既然无法说服对方,不如换个思维方式,让他来说服你。比如:好吧,我洗耳恭听。用上海老话来说,就是:“不睬你最凶”。

  4.“本福德定律”值得回味:一个人对一场争吵投入的热情,恰恰与他所掌握的真实信息成反比。

  魔鬼心理实验室主持人

  张结海 实验心理学家,在国际、国内权威心理学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提出了多个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曲玉萍 大学实验心理学专业讲师,法国政府青年社会学精英学者,CNRS国家科研中心客座研究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起航蓝水“辽宁舰”正式入列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十年之变
   第A09版:十年之变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热线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报道
   第A26版:专题广告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家居装潢
   第A31版:阳光天地
   第A32版:家居装潢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9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为啥我们爱在微博上吵架?
放手快乐
租来的车
新民晚报心理/实验B02为啥我们爱在微博上吵架? 2012-09-26 2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