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育儿有招》请来了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继文和上海浦东金囡幼儿园园长曹丽萍,给家长们支招。(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捕捉孩子的反常行为
学龄前的孩子还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如果他今天很愉快,就会蹦蹦跳跳进来;如果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身体动作和反应都会有些迟缓。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对父母理解孩子的想法,很有帮助。
有些爸爸妈妈会觉得,孩子的不少行为实在有点古怪。比如不停地把东西往垃圾筒里扔,或者把细碎的物品撒了一地,津津有味玩起来。李继文解释,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在通过动作来探索世界的,他需要在动的过程中,来探究世界,体验自己的力量。只要是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让孩子适度体验一下他的力量,对他的认知发展有利。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
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尽可能多地告诉孩子,是不是就等于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些经历,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李继文给家长们的建议。
节目现场,涵涵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有两个大一点的男孩没有留神,排在了涵涵面前。涵涵看到有人插队,一时有点懵,妈妈提醒他可以上去跟小哥哥说一声,涵涵却跟妈妈说,还是算了吧。他的妥协态度,让妈妈有些着急。
曹丽萍觉得,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不断地强化模仿的过程当中轮替地进行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该养成“慢养”的心态,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心态。曹丽萍建议,碰到问题时,家长不要急着协助孩子解决,不如先观察孩子自己的解决方法,给他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涵涵妈妈引导性地问孩子该怎么解决,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是她忽略了一点,就是自己可以做示范,让孩子看到,碰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赵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