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宝宝行为密码
和他一起慢慢长大
陆梓华;赵慧青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心思越来越细腻,想法也越来越多,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达暗示想法和愿望。如何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本期《育儿有招》请来了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继文和上海浦东金囡幼儿园园长曹丽萍,给家长们支招。(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捕捉孩子的反常行为

  学龄前的孩子还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如果他今天很愉快,就会蹦蹦跳跳进来;如果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身体动作和反应都会有些迟缓。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对父母理解孩子的想法,很有帮助。 

  有些爸爸妈妈会觉得,孩子的不少行为实在有点古怪。比如不停地把东西往垃圾筒里扔,或者把细碎的物品撒了一地,津津有味玩起来。李继文解释,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在通过动作来探索世界的,他需要在动的过程中,来探究世界,体验自己的力量。只要是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让孩子适度体验一下他的力量,对他的认知发展有利。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 

  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尽可能多地告诉孩子,是不是就等于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些经历,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李继文给家长们的建议。 

  节目现场,涵涵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有两个大一点的男孩没有留神,排在了涵涵面前。涵涵看到有人插队,一时有点懵,妈妈提醒他可以上去跟小哥哥说一声,涵涵却跟妈妈说,还是算了吧。他的妥协态度,让妈妈有些着急。 

  曹丽萍觉得,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不断地强化模仿的过程当中轮替地进行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该养成“慢养”的心态,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心态。曹丽萍建议,碰到问题时,家长不要急着协助孩子解决,不如先观察孩子自己的解决方法,给他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涵涵妈妈引导性地问孩子该怎么解决,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是她忽略了一点,就是自己可以做示范,让孩子看到,碰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赵慧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起航蓝水“辽宁舰”正式入列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十年之变
   第A09版:十年之变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热线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报道
   第A26版:专题广告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家居装潢
   第A31版:阳光天地
   第A32版:家居装潢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9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读懂宝宝行为密码 和他一起慢慢长大
孩子被小伙伴“欺负”不要教他“打还回去”
Tips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早教沙龙B18读懂宝宝行为密码
和他一起慢慢长大
2012-09-26 2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