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泰州,是一个长江、淮河、黄海三水汇聚的水城。“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到宋明时期,泰州已成为华夏的大城市之一。
老泰州人依稀记得,过去的凤城河碧波万里,男人们在水码头里挑水,女人们卷着裤管站在河边淘米洗衣。然而到了70年代,因备战开挖防空洞工事,北城门外向东一段河道被填埋。经年累月,从迎春坝至坡子街一段河水渐渐变差发臭。从岸边经过,人们就能闻到河水散发出来的浓浓腥臭,纷纷掩鼻。90年代时,泰州第一水厂又将制水过程中澄淀的大量泥浆排入河道,河水由浑变浊,由浊变黑,再加上两岸居民、作坊、工厂源源不断排放进来的生活生产污水,凤城河成为了一条“黑水河”。
2004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下大功夫拯救这条母亲河。2004年底,600年来的首次河底清淤在凤城河浩浩荡荡进行。据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良回忆,那次清淤工程全长2000米,水面平均宽度125米,深度近1米,耗时50余天,完成清淤土方近25万立方米。此后,凤城河沿岸企业全部搬迁,居民整体搬迁,排入河道的污水管网一一封闭,河道两岸开始栽种绿树开辟缓坡,每年几次向河里投放几十万尾鱼苗。凤城河越来越清了,现在已经达到了国家三类水质。
凤城河是一边拆迁,一边建设。为了再现母亲河的风采,沿岸的企业和居民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始建于南宋的泰州标志性建筑望海楼,原先是泰州糖果糕点厂,生产的名牌食品畅销国内。结果,它成了第一个从凤城河边搬迁的企业。还是在凤城河边的一个地块,1054户居民从整体搬迁到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建成,仅仅花了17个月的时间。现在,一个个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景观在悠悠城河两岸得以重现。不论是彰显厚重历史文化的望海楼、文会堂、州城遗址,还是展现泰州独有戏曲文化的梅园、桃园、柳园,或是讲述生动民俗文化故事的百凤桥、飞来钟、隐龙桥。
华灯初上,凤城河沿岸水面上就会浮起排排荧光,那是钓鱼爱好者们开始享受“夜钓”的乐趣。而在前不久,这里还举行过全国性的群众游泳比赛。放眼望去,许多的市民和游客坐上画舫泛舟河上,品着泰州特色糕点,欣赏沿河风光。河畔的泰州老街和民国建筑风格的三水湾街区内人头攒动,在凤城河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映衬下,成为泰州最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
十里城河,十里画廊,凤城河景,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梅璎迪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