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金融城也是“文化城”
5平方公里的伦敦金融城,拥有2000余家金融机构,常住人口约1万人,每天往来的相关从业人员达30余万人。虽然整个金融城面积只占大伦敦地区(由伦敦金融城、内伦敦、外伦敦三部分构成)的约1/314,但文化娱乐设施与建筑单位面积的拥有量却是大伦敦地区的5.5倍;酒吧数量、小型文化演出也分别是大伦敦地区的5倍和10倍。
汪胜洋以一组数据开始,揭示伦敦金融城的一条重要经验——文化对于环境的塑造和提升,是保持金融城持续活力的关键要素。“所有的文化体验,已经渗透到这里每一位工作者的消遣和消费习惯中”,汪胜洋说,在伦敦金融城,来自全球的银行家、经纪人、经销商、律师、会计等更愿意面对面交流,一些业务机会极有可能就发生在某一个酒吧、咖啡馆里,“这是伦敦金融城的一大魅力,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拥有高强度资源配置功能、高水平文化设施形态、现代文化产业业态和融合化、文化环境生态的综合性金融文化区。”
陆家嘴 期待创新融合共赢
在全球新兴金融中心的竞争中,如果我们一味聚焦金融而少了文化关注,是否反而会丧失更多的机会呢?汪胜洋的答案是肯定的。
“陆家嘴金融城要实现向金融与文化‘双核’驱动的转变,还面临不少问题”,汪胜洋认为,目前最突出的就是“两少一低”——历史文化积淀少、文化设施和活动资源少、文化人才集聚度低。他建议,为加快打造“双核心”,要把陆家嘴金融城作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核心突破区,形成文化产业、文化资源高度富集的示范区;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目前滨江正在陆续布局的翡翠画廊、国际现代音乐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汪胜洋特别提到,金融城的文化发展不仅是一批硬件项目落地,更重要的是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通过规划引领,让金融城众多大厦业主主动开放资源,根据自身特点筹措文化项目。
“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文化金融体系,是其文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销售的重要支撑”。汪胜洋期待,陆家嘴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通过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实现金融和文化的融合共赢,让每一个在“城”中生活、工作的人们轻松享受怡人的金融文化氛围。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