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来自美国资深地毯收藏家的百多年前中国出口老地毯,日前云集上海华氏画廊,成为有史以来中国老地毯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亮相。从即日起至2014年1月20日举办的“丝路经纬”中国古董地毯展,揭开了尘封已久的中国近代出口地毯的一段往事,再现了中国近代手工地毯最后的辉煌,以及外国设计师带来的当时最潮流的Art Deco家居装饰艺术与中国地毯文化的嫁接。
明清时期,中国地毯艺术达到巅峰,这个时期的中国手工地毯多为皇族、寺庙使用,紫禁城更是一个“逢地必毯”的奢华宫殿。这个时期的中国地毯,原料和工艺极为讲究,体型硕大,图案华丽典雅,有皇家气派,早已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作为永久藏品。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就像中国瓷器一样,官窑不复存在,官窑高手也沦落民间,但技艺尚在,中国地毯也还存留着昔日的贵族皇室气派以及高雅的艺术品质。
老地毯中,北京毯、包头毯、宁夏毯、新疆毯等均为名贵品种,使用的是宁夏、新疆、内蒙一代的长绒羊毛,羊儿有着的天然放养环境且青草品种多样,产出的羊毛纤维均匀,手感柔软,弹性极佳,且越用越熟,感觉越好。当年染羊毛的染料是从天然植物和矿物中提取的“草木染”工艺,其中不乏名贵药材如藏红花等,这样染出的地毯色泽纯洁艳丽,不但历久不褪,还泛出柔和滋润的光泽。但今天的地毯早已无法使用百分之百的植物染色了,原料更是无法同当年比肩,而且随着社会动荡,中国老地毯中的某些工艺“固色”等工艺也已失传。
今天,波斯古董地毯在国际市场上屡屡拍出高价,当代地毯的售价也轻易地卖到数万元甚至百万元,因此,国际收藏界开始把目光投射到人们忽视的中国古董地毯领域。有识之士们认为,千百年前的地毯原料、工艺、制作者的精神均已无法复制,留存在世的中国老地毯数量很少,且价格还不如新地毯。地毯还是一件可以使用的收藏品,摆放在家中,不但保暖,提升档次,彰显艺术品位,古董老地毯还能传世,并有强大的保值升值空间。
此次在华氏画廊亮相的中国老地毯均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北京毯、包头毯、宁夏毯以及上海外销、代表了近代海派品位的美术地毯,很多地毯体型硕大,保存了昔日皇家地毯的气质,其图案多在清三代官窑图案中有所佐证,见证了中国地毯艺术在近代的一抹亮色,也向人们讲述了由老北京、老西北地毯匠人以及来华商人们共同编织的一段近代传奇,再现了手织地毯这门“经纬线艺术”的博大、多姿。
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