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第一次”,总能留下鲜明的印象。我第一次吃涮羊肉,在洪长兴羊肉馆,三十多年前了,记忆犹新。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深秋,夏姓朋友三言二语,把我引到洪长兴尝新。曾在书中看到过北京的“东来顺”,我初次实践,即到上海第一涮肉馆品尝,也绝没想到如今涮馆遍布上海的盛况。
洪长兴创建于大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原为京剧大师马连良的二伯马春波为马家戏班开办的伙房,后对外营业,仅收取成本。到1918年,马家戏班返京发展,饭店由洪海泉接办。洪以其子名字作店招,即为洪长兴羊肉馆。洪从北京聘来一批操持涮羊肉的技师,又觅得一张据传清宫御膳房流出的蘸料秘方。食客把涮过的羊肉片蘸此料,入口鲜香无比。洪长兴将此秘方沿用至今,至今生意日渐兴隆。
话题回到我初尝涮羊肉。当年洪长兴位于延安路连云路转角处——现在此地已融入延安路高架地域了——透过橱窗玻璃,可以看到几位大师傅,右手握烂银也似的长刃切肉刀,左手按住垫着几层白布的半爿剔骨羊肉,有功架有节奏地切下一片片羊肉,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白色的搪瓷盆里,一盆二两,价二角三分。羊肉红白鲜明,看了就动心,不由人不折进店里。
照例满座,几乎每个食客后面站着个候座的。好不容易在共和锅边挤到了两个位子。何谓“共和锅”,现在上海看不大到了,介绍几句:圆台面,中间镶嵌直径一米的圆锅,锅里是沸腾的涮汤。围桌的十名食客共同在这锅里涮。酒足饭饱之余,盛一勺漂着羊油的涮汤。冲在蘸料碗里,一饮而尽,岂不快哉。个人餐具除了碗筷之外,还有一个铁丝编的漏勺和一个长柄勺。个人点的羊肉片、牛百叶、菠菜等,必不可少的是一小碗蘸料(每碗一角五分)。
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结果,还是过程。哆嗦着夹起一片生羊肉,在沸腾的共和锅的沸汤里涮一下,怕不熟,再涮一下,蘸一点调料,塞进嘴里。真刺激,太好吃了……
书里看到,涮羊肉是成吉思汗行军中为赶时间而发明的快餐法,味道这么好,在今天的中国这么普及,成吉思汗确实伟大,不仅“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后,我多次去洪长兴,简直欲罢不能。后来,涮羊肉在上海风行起来了,有朋自远方来,就到洪长兴去买了羊肉片和调料,在家里吃。不知何时洪长兴的羊肉也用机器切了,蘸料还是那么味道纯正而丰富。后来,在80年代中期的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洪长兴的文章,其中竟列出蘸料的配方,由芝麻酱、韭菜花、虾油卤等十种原料配制。我照章办理,边试味,边调配,调出的蘸料味道颇似原版。此招在朋友圈中渐渐有名,没吃过的要来尝鲜,尝过的要来怀旧。随着我的“洪长兴蘸料”名声渐盛,常有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同来我家,先是试味,后是过瘾,赢得很多赞。当然,我得经常调制大量蘸料,还贴上羊肉、酒,以及芝麻烧饼。
几年前,我又吃了次洪长兴。店址已迁到南京东路宝大祥商厦十楼,店堂美轮美奂。共和锅看不到了,用的是一桌一火锅,羊肉新鲜,配菜丰富,蘸料传统。但我总感到和记忆中的滋味有异。也许食品没变,只是食客老了。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明日介绍一家老上海犹太咖喱鸡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