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市,也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上海的“城市记忆”应该鲜活起来。
2011年7月1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网议日”上,一位名叫 “苏涛”的网友对我说起了一件“憾事”。苏涛是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中学老师,那年春天他从外地专程来看上海的名人旧居,却找不到专门的“观光专线”。很多故居,他都是靠自己查资料、打电话摸索去的。因为不熟悉路况,一些景点的途中还走了冤枉路,旅行因此逊色不少。
这件事让我觉得特别遗憾。为此,我专门走访了相关部门并了解到,不少人来上海,不仅希望能体验一个摩登时尚的上海,也希望看到一个有记忆有故事的上海。没错,当年的十里洋场老上海,孙中山曾挥斥方遒主历史浮沉,张爱玲也曾倚窗听风看落叶飘零,鲁迅先生更在这里写就了《且介亭》。许多人都很想看一看这些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独特的历史魅力。但是,现实的寻找却令人很“茫然”——旅游线有十多条,却没有名人故居专线;旅行社大多推荐外滩等标志性景点,对名人故居游等“小众线路”却不感兴趣;搭乘出租车时,大多司机也不知道具体地址。很多游客只好在网上按图索骥一个个寻找,或手拿地图找市民询问。
我听完这些情况后,感到不是我们的相关部门没做工作,而是在工作细化和量化上没有下功夫,造成这些线路的影响力不足。随后,我在书面意见中提出:建立一条串联名人故居的旅游专线,方便大量游客寻觅“芳踪”;同时,将上海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文物市场编辑成小册子,发放到中小学,方便家长带着孩子们在双休日、寒暑假前往探访,通过调动公众积极、持久地参与,提高大家对上海人文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这些建议都被相关部门一一采纳。
时隔三年,又是“人大网议日”,就“再谈文物保护”这一议题,我和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和网友的实时交流中,我认为现存的文物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珍贵历史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文物?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文物收藏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尤其是管理部门一些有决定权的人缺乏对文物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导致大量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缺乏保养维护的尴尬局面。目前文物资源开放利用程度不高,部分革命史迹、工业遗产和名人故居等建筑长期闲置或用于居住、办公,未能充分发挥文物的宣传、教育的功能。我以为,文物保护最大的障碍是文物保护执法力度的不足和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同样要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目前,《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已由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对上海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高文物资源利用水平、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我出生在上海,我爱这座有记忆的城市,让这座城市的记忆鲜活起来,大家要努力,我连任市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更应尽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
十日谈
人大代表履职录
一位农民工代表在履职的7年里,是怎样反映农民工利益诉求的?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