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笑林盛典里有个《相声帝国》的节目,其中将费玉清称为“费姐”。明明“小哥”一个,何时变的性?表演者煞有介事地抖出“包袱”:虽然他是男的,但自从“八十年代”,“一剪(梅)没了”,边说边作咔嚓手“剪”之势。观众席里大多数观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女同胞,笑得有点尴尬,更有甚者,忙不迭用手作掩脸状。
且不论该噱头大有无中生有的人身污蔑、攻击之嫌,单从审美层面说,也未免太过“腻腥”、“龌龊”,甚至有点不堪入耳了。今日相声,有佳作,但也不乏一些作品,好开“荤口”,以伦理关系、生理缺陷、男女关系以及一些庸俗丑恶的现象作为笑料、噱头、包袱,来取悦某些观众,令人担忧。
没有笑料的相声不是好相声,但笑料流于低俗的相声也绝非好相声。众所周知,相声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教化功能。如果仅仅追求其娱乐功能,难免失之于片面。更何况,其娱乐功能也绝非仅靠一些不雅段子来实现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就曾大力倡导演员自尊自爱,实践健康高雅的台风;如今,不少后起之秀也杜绝低级庸俗,用尽心思去掉“脏包袱”。自觉地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相声界的“三俗”,已然成为共识。
艺术想象力是相声的灵魂。要振兴相声,关键要在“魂”上下功夫。要让相声在保持其艺术品格的同时,具有更为丰富的与时俱进的社会内涵和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油滑不是幽默,庸俗也非通俗,“荤口”更似迷药——相信今日观众、听众之欣赏水准,是完全能够鉴别真正的美丑的,也是期盼出现真正好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