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的诀窍:融入音乐
怀斯来中国前,曾在美国3个不同的青年管弦乐团工作,他的经验是——设法让学生融入音乐。这与指挥专业演奏家完全不同,指挥专业演奏家的目的是尽量使其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彩排时间。所以,他从来不假设学生乐团和专业演奏家拥有一样的知识储备:“我一直给自己的目标,就是想办法让学生们享受音乐、分享音乐,让他们对音乐感兴趣。”耐心,当然是必须的。然后是方法——让学生唱出你想要的声音,再让声音和乐音互相转换。
起初,他有点担心,觉得自己选的曲目也许太难,因为他不清楚学生乐队的水平,“但我一直相信,如果你对演奏家有强烈的期待,你自然会提升挑战的难度。”第一次排练,听到学生的演奏时,他颇为激动,“从我听到第一个音符起,我就知道我们有一个高质量的合奏团。当然,这不是完美的,但是很明显,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和可能性。”第二次彩排时,怀斯把序曲和快板拆分并进行分析。他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有一种奇妙的特点,如同工艺品般结构精巧。他试图让学生分开听每一个部分,然后再想办法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最后,当所有的碎片归到一起时,“突然有一个灯泡从我脑中亮起来,那音乐听起来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我甚至没有想去停止管弦乐队,我只是让他们继续演奏。他们不再只是演奏音乐,他们是在演奏贝多芬。”
他还自己制作了奖杯,“我想以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记住这个瞬间。”
乐手的心情:先忧后喜
5月,小提琴老师让刚过6级的詹奕喆去试试2016 夏季音乐节学生节日乐队的选拔。她颇为惴惴不安:“听起来这么高大上的活动会让我这么水平一般的孩子加入吗?”她被录取时,感觉既兴奋又意外,并且继续惴惴不安:“在这样的乐队里,我的演奏水平可是属于‘尾巴队员’啊,甚至有了一丝临阵脱逃的念头。”
7月3日首次彩排,是她感觉“最黑暗的一天”,因为她真的成了“重点辅导对象”,指法、弓法、速度、情感等各个方面均需纠正、指导,一遍又一遍。她说:“排练教室是冷气充足的空调房,但我背上却始终汗涔涔的。”当天排练结束,她看到教室门口接她的妈妈时,“又想哭又想笑。哭是因为太艰苦,笑是因为收获大。”于是,这一刻,她决定留下来,并为自己能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而庆幸。
她学会了坚持。辅导老师还说了一句鼓舞她的话:“考级并不代表演奏水平。”爸爸看到她开玩笑道:“这么勤奋的孩子,还是我家姑娘吗?”
她还爱上了这个集体,“这里不论年龄、技术,都超有爱地互相帮助。尤其是我们的指挥——美国大帅哥亚历克斯!他幽默而又严谨的风格是我们此次演出获得成功的大功臣。他总说,演奏要用情,投入真感情才能使音乐打动自己,打动听众!这样的队伍,我真的不舍得离开啊!”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