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开出百万年薪,但公司的骨干还是选择离开。拿什么留住你,企业的人才?这是我现在最头疼的问题。”
近日,由浦东新区组织部、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第十一、十二批中央“千人计划”、第五批浦东“百人计划”人才落地仪式在浦东国际人才城举行,48位中央“千人计划”和12位浦东“百人计划”人才落户浦东。
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浦东尤其是张江已经在各方面不断力推吸引、服务人才的创新举措,但对于一些求贤若渴的企业而言,还是面临迫在眉睫的“留人难”问题。
以上这段“苦水”来自一名刚刚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企业家之口。这位从硅谷归来的企业家金虎林表示,作为创业者,虽然现在已经过了白手起家的初期,从国外带回技术、资金,但归国创业后,仍面临不少现实问题,其中首要的便是吸引人才的问题。
金虎林的话得到了在座许多企业家的共鸣。一名医药行业的企业家表示,除了人才的高成本外,医药行业许多仪器设备、试剂都要从国外进口,通关时间、关税等都增加了研发的成本。一家正在开发国产心脏起搏器的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医药仪器产品上市至少要8年以上,而多数元器件都要进口。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尤其大城市更是如此。但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普遍心理需求就是要比进口产品价格低,这更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
为了扶持创新创业,政府部门推出了许多相关基金等,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但也有企业家表示,现在高科技企业要申请到相关的认证,往往要求主要资产构成为固定资产,对人力成本的评估比例较低。而对于高科技企业,人力成本往往是其中主要的成本。
对于企业家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浦东新区有关负责人坦白回应。“当前,浦东正肩负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要战略使命,要落实好这些战略任务,关键在人才。”浦东新区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局局长徐雯表示,浦东正在从“降低门槛、提供平台、保障服务”3个方面,对标国际,探索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过去的一年中,浦东提出了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14条、54项改革创新举措,重点在外国人永久居留、就业许可、资格认证等政策上探索突破,如建设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行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在上海自贸区就业等一系列创新政策。另一方面,结合贯彻今年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新要求,浦东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新区人才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完善集聚人才的制度设计,集聚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如今的张江正从“高科技园区”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进,要实现“华丽转身”,围绕“人”的大文章仍需做足。据了解,截至目前,浦东已累计引进中央“千人计划”197人,上海“千人计划”204人,浦东“百人计划”56人。这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专家普遍拥有丰富的原创、核心及关键技术,广泛参与国际研发、合作及竞争经验,对吸附资本、凝聚团队,推动提升浦东的自主创新及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维刚透露,“十三五”期间,张江的人才公寓将“多条腿走路”,除了张江集团等园区内企业外,正计划通过更灵活的机制,如政府、企业补贴一些、自己付一些等方式,为这里的从业者提供更多的人才公寓。在新建的商品房中,也将设置一定比例的房屋作为人才公寓,并盘活周边区域的资源为张江人才所用。
针对企业家提出基金等申请中人力成本较低的建议,王维刚表示,张江在自主立项的基金中,基本不对人力成本比例作特别限制,给企业更多的扶持。为了给白手起家的创业企业更多的资金扶持,张江已联手多个国际知名孵化器,为企业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加速企业的“全球孵化”。但要将这里打造为“中国硅谷”,各种“软环境”、“硬环境”的修炼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