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损一个人时,常说:“不懂礼貌”。礼貌确实很重要。被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一向注意礼貌,讲究“以礼相待”,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汉代张良得以封侯与他在邳桥对黄石老人讲礼貌有很大关系。古代的“程门立雪”、“千里送鹅毛”都是重视礼貌的范例。讲礼貌不是做表面文章,其内核是对人尊重,是个道德问题,正如《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礼仪:拥抱礼、鞠躬礼、拱手礼、亲吻礼、吻手礼、碰鼻礼、合十礼等等。有礼貌的人对异于己的不同礼节都要尊重,否则会惹麻烦。2015年初,奧马巴的夫人在沙特阿拉伯穿短袖上衣,没戴头巾,遭人非议。
天下也有大同的礼仪:这就是握手。人与人之间本来有点疙瘩的,一“握手”就“言欢”。如今握手礼已经延伸到了足球场。如果双方打个平局则被称为“握手言和”。可是握手礼真的就那么好吗?未必!笔者年老多病,快把医院当成“第二故乡”了。有一次我在医院长廊里排队等叫号。这长廊两边每隔十米就挂一瓶供大家消毒用的酒精。只见院长款款走来,病人纷纷起身跟院长握手。院长握手之后立即用酒精洗手,一路握手,一路洗手,洗了握,握了洗……
这时,我脑海里忽然闪出半个世纪前《新民晚报》上林放不赞成握手的文章。不用说,他的观点没被采纳。采纳了,院长就不必洗那么多次手了。在文海中,没被采纳的观点有的是,可是这绝不等于观点没有生命力。从半个世纪后的情况看,应当重提林放的话题。禽流感固然是呼吸传染,如果握手岂不是让空间距离更近了!麻风病的病菌在呼出一米后,就没传染性了。如果握手,实现了零距离,便不可能不传染上。埃博拉是由什么传染的说法不一。为真讲卫生计,似可提倡一下起于佛教,传之民间的不触肢体的合十礼: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
不过,合十礼有多种,有跪合十、蹲合十、站合十。在民间前两种可不用。《文汇报》原总编陈虞孙先生的夫人曾跟我讲过一个故事。在封建社会中状元可以见皇帝。她的曾祖考上状元后回到家,问他:“见到皇帝没有?”他说没见到。家人有点奇怪。状元说:“一直是低头跪着,没法看。”如今上下平等,老幼平等,应当废除跪和蹲。是不是可以只行站十合礼、坐十合礼?甚至可以是单掌礼,招招手也是蛮好的礼仪。
礼仪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断改进是在情理之中的。至于究竟如何是好,欢迎讨论。是否可以在医院里先行先试废除握手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