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纸质书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而我国首本手持电子书仅不到十年。纸质书和电子书,犹如一棵繁茂苍虬的大树旁,生成一棵娇妍嫩枝的小树苗。一本薄薄的方尺匣子可容纳上千以至上万册书籍,且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读,加上精彩的互联网,备受年轻人喜爱。
我有所担忧的是,当代青年几乎不看纸质书。年轻人似太相信电子书,其读书方式浮光掠影。当今书界有批“害群之马”,用那些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噱头书”来忽悠青年,搅乱和害苦了图书市场;而急功好利者“雪上添霜”,使书界看似热闹实质寂寥,让真正的读者们产生一丝悲凉。
纸质书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不仅论说、质疑,抑或和解、消融,让人领受温润或憎恶,从而想象、憧憬。倘若没有过硬、深厚的纸质母语文化作底蕴,中国何以走向世界?当今某些外语系学生的中文水平不如外语,这不该奖掖而应觉得丢人;而某些中文系学生中文水平也不如外语,这就更不应该了。我们当然不能去做“九斤老太”,亦全怪不得学生——除学校环境外,问题可能出在当今缺乏阅读中华文化纸质书的社会氛围。
现在阅读习惯在改变,但很脆弱。对此,值得我们反思:电子书是“海量”,需要精品;纸质书是“大量”,需要经典。无论“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我以为全在于书籍内容,随便翻书、认真读书、仔细品书,须从“浅”到“深”,而做书须“深”入“浅”。即便电子书风光,纸质书依旧有优势,深层次地阅读,即研究以至引用等,毕竟还是印成白纸黑字的书籍实在。
读纸质书可以一册在手,一下读完;也可以细细品读,掩卷沉思;更可以边读边写眉批、札记,这与电子书浏览、快餐式的读法有天壤之别,且纸质书阅读中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有深广的思想维度,远比电子书当时新鲜、事后忘却有趣得多。这里我所说的是指真正有文化含义的经典书籍,虽电子书里亦有,但读纸质与读电子,感觉完全两样,心境更为不同。纸质书的阅读可以“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生仪态娴静之形、养朗润儒雅之气。
要说明的是,我对电子书没有刻骨仇恨,亦敬佩网文作家洋洋洒洒、云里雾中的神来之笔。我属过去式、不时尚的读书人,唯有担心的是万一电子书软件坏了,我辈只能欲罢不能、欲读不成,不如狠狠心去买价格飞涨的我所钟爱的经典之作,这毕竟保险系数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