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网上很多事其实跟我也没啥关系,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张老师,你觉得人为什么喜欢看热闹?”
一个引起围观的小实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张结海设计了个小实验。魔鬼实验室毗邻闹市,楼下就是繁华的商业大道,他让曲玉萍无需做任何事情,只要中午时分站在马路边朝一个窨井盖不停张望便可。
没过三分钟,就有好奇路人过来探头探脑,同时询问曲玉萍“怎么了?”她故意什么也不回答,只是继续低头张望窨井。那人因为摸不着头脑,于是也跟着往下张望。
由于两个人都在张望那口窨井,也引起了更多路人的兴趣,因为不晓得发生了什么(其实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压根什么也没发生),他们得不到答案,就更想知道答案,纷纷挤进来想看看窨井里到底有什么。围在外圈的后来者,由于看不清里面发生了什么,着急互相打听;也有人边踮脚张望,边争论:“怎么了?”“好像有人掉下去了。”“哪有可能,那么窄?”
为什么爱看热闹?
普通人天生具有注意力,注意力使得人们可以从外界环境大量的刺激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关注;当人集中注意力围观时,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引起兴奋和快感。
围观不单单指马路上凑热闹,还包括看电影、看球赛、看八卦、论坛灌水、微博评论,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群体围观中的公正和理性,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S·Asch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个体在群体中,能坚持不受众人的影响其实很难。阿希准备了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将参加实验的被试每7人分成一组,每组中有6个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也就是说,每组中只有1个人是真正的被试,并且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求真被试最后一个回答。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在前几次判断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真被试在听到其他人的选择后,他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魔鬼心理实验室为您揭秘
围观中的心理学
■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群体社会化
动物天生是群居的,人也不例外。人总是要把自己归于一定的群体,才有安全感,即使是在围观时,也要站好队。研究表明,站完队的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现象:
(1)群体中的友好行为。群体中的成员喜欢自己所在的群体胜过别的群体,会自发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群体的行为;
(2)群体外的敌对行为。人们对不同于自己所在群体的别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互相伤害的敌对行为;
(3)群体间的对比行为。不同群体之间会由于群体内的友好行为与群体外的对立行为作用而使原来并不明显的群体差异不断加大;
(4)群体内的同化行为。在同一群体中,各个成员会主动或被迫地与群体保持一致,从而使群体的一致性不断增强;
(5)群体内的异化行为。在同一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等级,使各个成员彼此不同。同时群体中各个成员也以各种方式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以便在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乐队车效应
旁观者喜欢站在胜利者一方。也就是说,哪一方有获胜把握,就支持哪一方。“乐队车”是在游行中开在最前面、载歌载舞的汽车,乐队演奏的音乐使人情绪激昂、不自觉地就想跟在车后面参加游行。这种心理效应在聆听名人演讲时,尤其明显。
商业炒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电影或者新书的宣传推广中经常看到热捧和好评,其实,这些评语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观众和读者心理上的“乐队车效应”。
■支持弱者效应
还有一种与乐队车效应相反的心理效应,叫做“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效应。对于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乐队车效应”,即愿意站在胜利者一方;而对于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支持弱者或落后者效应”。
■袖手旁观效应
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使人们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人会产生:“即使我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这其实是一种依赖群体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