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雷珀做过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结果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降低了。而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其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孩子还小,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友情建议
无形的成长体验
两年级的于晓萧在上次的钢琴考级中取得了9级良好的成绩,父母让她在科技馆、星期8小镇和崇明踏青三个项目中选择,于晓萧最后选择了星期8小镇去体验她的“未来梦想”。晓萧妈妈说:“平时为了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我们会许诺给予她一些奖励,但尽量避免物质上的许诺。孩子最后选择去星期8小镇,虽然是玩儿,但她能从中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对她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们乐于的‘奖励’形式。”
很多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只要你成绩上去,我们也会奖励你的。”他们还为此给他订过很多奖励计划。儿童教育学家提示,家长尤其别轻易拿钱来刺激,这样的方式会把孩子的成长行为从小就引入拜金拜物的“死胡同”。像晓萧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鉴,将有形的物质奖励转化为无形的成长体验。
严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