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本版列表新闻
~~~心理学家:过多物质奖励小心有害
~~~心理学家:过多物质奖励小心有害
~~~心理学家:过多物质奖励小心有害
~~~心理学家:过多物质奖励小心有害
~~~心理学家:过多物质奖励小心有害
     
2012年03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我们拿什么来奖励孩子
心理学家:过多物质奖励小心有害
严忆
  南京一小学一年级学生上学期末评上三好学生,获得家长奖励一台iPad,整个寒假除了吃饭睡觉都抱着它。开学时眼睛疼,到南医大二附院一查,1.0的视力降到了0.5。医生称,iPad使用过长造成调节性近视。纵观现今,类似于iPad的物质奖励在家长中越来越普遍,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又该拿什么来奖励孩子? 

  心理学家雷珀做过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结果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降低了。而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其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孩子还小,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友情建议 

  无形的成长体验 

  两年级的于晓萧在上次的钢琴考级中取得了9级良好的成绩,父母让她在科技馆、星期8小镇和崇明踏青三个项目中选择,于晓萧最后选择了星期8小镇去体验她的“未来梦想”。晓萧妈妈说:“平时为了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我们会许诺给予她一些奖励,但尽量避免物质上的许诺。孩子最后选择去星期8小镇,虽然是玩儿,但她能从中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对她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们乐于的‘奖励’形式。” 

  很多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只要你成绩上去,我们也会奖励你的。”他们还为此给他订过很多奖励计划。儿童教育学家提示,家长尤其别轻易拿钱来刺激,这样的方式会把孩子的成长行为从小就引入拜金拜物的“死胡同”。像晓萧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鉴,将有形的物质奖励转化为无形的成长体验。 

  严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财经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1”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重访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3·15专刊
   第A21版:3·15专刊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理财·房产在线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公众服务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教育周刊
   第B22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23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2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6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7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9版:人才/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第B30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31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32版:人才/招生留学
孩子不愿练琴 指责不如先抱抱他
今天,我们拿什么来奖励孩子
吃得合理多动动宝宝春天“蹿一蹿”
Tips
莫给小朋友不良心理暗示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早教沙龙B25今天,我们拿什么来奖励孩子 2012-03-14 2 2012年03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