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本版列表新闻
松江拘留所管教民警的“工作秘诀”是——~~~
松江拘留所管教民警的“工作秘诀”是——~~~
     
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江拘留所管教民警的“工作秘诀”是——
“拉回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
孙云
■ 民警在教女性违法人员画图 陈茜 摄
  “管教民警,我怕!”几天前,松江区拘留所管教女民警胡梦平与一名刚被小昆山派出所送来的失足女青年恬恬进行入所谈话教育时,女孩突然流着眼泪,怯生生地望着胡梦平,双眼中露出畏惧和迷茫交织的复杂神情。

  经过一番谈话,胡梦平知道了女孩14岁被欺骗到各地卖身的凄惨遭遇,也知道了她对未来的担忧。经过拘留所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女子离开拘留所的那天,从边门直接被警车送到了松江区救助站,随即登上回乡列车,重回失散9年的父母怀抱。拘留所的管教民警们知道,在拘留所羁押的短短10天至20天时间里,或许很难让一个人彻底改头换面,但他们还是愿意尽力一试,因为:“拉回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

  女孩被老乡骗上歧途

  为了与被处以刑事拘留的违法人员区别管理,近几年来,上海的一些区县看守所与拘留所开始拆分,建立独立的拘留所羁押违法人员。松江拘留所不仅羁押本区违法人员,还羁押着相邻青浦、金山和松江三区的女性违法人员。拘留所的羁押对象是被处以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的违法人员,羁押时间一般为10至15天,最长不超过20天。通俗来说,拘留所的羁押对象刚刚在违法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因此,及时挽救他们、避免在违法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点格外重要。

  每年进出松江拘留所4000人次的违法人员中,男女各占一半,其中大部分女性是从事不良行业的失足者。在这条违法道路上,每个人的第一步后面,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

  23岁的恬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出生在广东农村的她,14岁那年被邻村老乡骗到浙江“打工”。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没有被安排进工厂,却被带到一间小发廊。住在小发廊后面狭小黑暗的隔间里,每天由几个壮实的男人看管着恬恬和其他几个发廊妹,恬恬觉得不对劲,却找不到向家人通风报信的机会。

  白吃白喝地养了几天,男人们开始逼恬恬接客。恬恬起初哭闹着不肯,饿了几天肚子后,只好勉强答应,从此泥足深陷。她抽泣着告诉胡警官,除了生理期,几乎每天她都被安排在不同的发廊接客,有时一天要接四五批客人才罢休。算下来,估计已经帮老板赚了几十万元,自己却一分钱也拿不到。外出买瓶洗发水,旁边也有人看着,压根找不到逃跑机会。

  而多年失去自由的生活,更让这个女孩完全与社会脱节,谈吐和思维还停留在十几岁的阶段。因此,2012年初,团伙中的一对夫妻以帮助她逃跑的名义把她从浙江带到上海,天真的她以为得救了,谁知却是从一个火坑掉进了另一个火坑里,一直到被警方抓获并送进拘留所。

  挽救被骗失足女性

  在失足女性中,被周围人哄骗是导致她们走上歧路的重要因素。而拘留所民警要做的就是擦亮她们的双眼,不再受到蒙蔽、半推半就甚至心甘情愿地出卖自己的身体来为他人牟利。

  一个调查数字显示,松江拘留所羁押的这些失足女性中,半数已婚,而在这半数已婚妇女中,又有9成有婚外情人,未婚的女性中也有近9成有男友或未婚夫。其中,许多男性不仅知道,而且还会帮妻子或恋人望风、拉皮条。

  管教民警张卫红从自己的女性身份出发,调研总结女性在押人员的心理状况,针对她们情感细腻、性格脆弱的特点,用真情感化她们,努力营造人性化的监所管理氛围。

  罗某来到拘留所的第一天,在监室里大哭大闹,自称不想活了。张卫红在长时间的交谈后终于了解到,罗某的儿子即将高考,她担心影响孩子的前程,内心十分焦虑,情绪波动很大。张卫红随即安排她拨打亲情电话与孩子交流。听到儿子的声音,罗某终于在亲情的感召下解开了心结。后来,张卫红还为她修剪头发,让罗某深受感动,不仅精神状态稳定很多,还能主动帮助身边人。

  用艺术引导她们向善

  在松江拘留所走廊上,悬挂着《向日葵》《星空》等画作,不过,作者不是凡·高,而是拘留所羁押人员。习美——用艺术的真善美激发违法人员向善,是松江拘留所从去年起为感化、挽救服刑人员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

  因为羁押时间较短,无法像一些监狱那样对服刑人员开展长期的系统教育,松江拘留所选择了一条捷径:数字油画。网购的图样上,按照不同色块注明编号,只要羁押人员能耐着性子一笔笔按图索骥,就能画出八九不离十的油画。习美不仅是画画,更是针对违法人员普遍个性急躁、急于求成的特点,让她们在细致的描摹中磨练耐性和定力。一些违法人员刚进所时心浮气躁,与管教民警谈话时情绪抵触,画了几天油画,与民警讲话的口气也软了不少。还有一些因为缺乏谋生手段而走上违法道路的女性,向民警们打听如何购买原材料、将来能否在网上销售等问题,希望有了一技之长,出去后可自食其力。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社会与法
   第A25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6版:海上拍案/社会与法
   第A27版:社会与法/东方大律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彩票世界
   第B08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0版:升值空间·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新政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新政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首届上海荷花展特刊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家装之窗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2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30版:吃货天地/好吃周刊
   第B31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32版:广告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秀场
   第C03版:广告
   第C04版:专题
   第C05版:专题
   第C06版:人物
   第C07版:摩登
   第C08版:星潮
“拉回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
《旅游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规矩?
新民晚报社会与法/时事热议A25“拉回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 2013-08-23 2 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