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食材解析秘方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5月14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发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该片用镜头中的美食传递着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表达中国的文化价值,使“中国题材、世界表达”这一传播理念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验证。
同名图书完整再现纪录片核心信息和文化精髓,将影视艺术转化为阅读艺术,以新颖精美的编排方式让读者触目生津:在云南诺邓,村民用传承几百年的古法熬制井盐,火腿要腌制三年之久才能面世;在香港,和兴腊味家为保证品质,腊肠全部用手工制作,仅仅是肠衣就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广西柳州阿亮家的祖传酸笋至少还要3天时间才能出缸,可第二天有人要来买笋,他决定推掉订单;下尧村民用植物的叶子给糯米上色……
该书详尽提供了探寻美食的藏宝地图,让寻找“舌尖”美味之旅成为可能;提供了30余种传统经典食材的全解析,让读者在家即可烹饪;精心挑选了数十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唤醒美食带给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超越食物的家国情怀。
美食背后讴歌凡人
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表示,《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让世界通过美食了解中国。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陈晓卿说,食材无上下之分,纪录片的目的是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
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舌尖上的中国》摄录下一个个平凡人,告诉读者,看似简单的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获取的方式却极其不易。正是这种人文关怀,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版权输出传播文化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看到因食物习惯构成的区域文化特征。优美文字和精美图片令人感动,感动却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它最复杂,也最简单。”出版商凤凰联动出版传媒总裁张小波表示。
在新书发布会上,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充满激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镜头下的美食为载体,在荧屏上拓宽了中国文化的疆域,创造了传播奇迹。出版人同样有责任通过出版渠道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用图书特有的优势更加深入地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同时与纪录片互动配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据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已经着手中文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的编译出版工作,将在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推出。该书的第一批订单已经超过20万册。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