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陌生人告诉你,眼下有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可以为你支招,你要不要这个机会?你听了一定会心生疑窦:有这等好事,他自己为什么不要?这不,清末“某省某(县)令”还真遇到了这等看似天上掉馅儿饼的事。清人丁柔克记载,有个穷困潦倒的县令,不知为什么,竟然落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史料这样说估计有所夸张,无非想表述县令正面临窘境。
有一天,窘况下的县令遇到一个古董商。古董商看着愁眉不展的县令,说,你如想富贵,就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聪明才智。县令觉得古董商分明是说风凉话,所以他听罢无语,只是无奈地长叹口气。想不到古董商不依不饶,一脸认真地对县令说,我可以教你富贵的办法,只是你富贵以后,怎么报答我?县令看古董商不像是开玩笑,便脱口回答道,如果我富贵了,你提什么要求我都答应。古董商道了声,好!随即便给县令支招。古董商说,我手头有两对上好的玉镯,一对值500两银子,一对值800两银子。前天,你上司的如意夫人想问我买而没有买成,她舍不得花钱。这时候县令接话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让我买下你的玉镯,然后送给我上司的如意夫人。古董商笑道,你果然不缺聪明。是的,这就是我想教你的方法。你买下我的玉镯送过去,你上司的如意夫人肯定高兴;她高兴了,晚上给你上司一吹“枕边风”,提拔你还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县令却摇头向古董商摊牌道:你这办法虽好,可是我没有钱买你的玉镯。古董商似乎早已料到县令会说这话,立刻回道,钱的事不难,算我先借给你,只是你提拔到任后,必须以三倍的钱偿还我。县令欣然答应。于是他便从古董商手里“买”下了那对价值500两银子的玉镯,于第二天给上司的如意夫人送了过去。没想到仅过了一天,这对玉镯就被上司的如意夫人差人退了回来。来人暗示道,夫人嫌这对玉镯圈口小了点,她更喜欢大点的。县令立刻去找上古董商,一说此事,两人相视而笑。县令随即将那对价值500两银子的玉镯还给古董商,换成了价值800两银子的玉镯,然后又给上司的如意夫人送去。这次对方果然“乃收之”。三天以后,一切果如古董商所料,县令“得檄委一优缺”,也就是说他真获得了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就回到了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这等升官发财的机会,古董商自己为什么不去争取?殊不知,这其实正是古董商的精明之处。古董商对清代官场腐败情况显然太了解了。他知道混迹清代官场,一方面固然可以利用职权,为自己大把捞钱,但另一方面弄不好也随时会有掉脑袋的风险。作为精明的商人,他当然清楚官场一如赌场,只不过官场赌的是一己乃至全家人的生命(所谓株连)。古董商可以赌钱,却不愿赌命。但看着有利可图的机会,他又不愿放过,这才有了给穷困潦倒的县令支招之举。古董商很清楚,给这个正陷入窘境的县令用以行贿的玉镯会有可能不起作用,到时候县令没能升官发财,玉镯钱他也还不了。但这对古董商来说,最多也就是赌输了钱。而古董商显然对县令行贿成功很有把握;也相信县令“升官发财”会水到渠成。到时候,县令以三倍之数还他玉镯款,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赢家。事实证明,商人从不做亏本生意,何况这是一个通晓清末官场游戏规则的古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