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吃客,看美国电影《落魄大厨》和《米其林情缘》肯定会让你垂涎欲滴。在流动的光影里,你闻得到各种美食的香味:鱼子酱蛋、扇贝、法国洋葱汤、意大利龙虾面、古巴三明治、印度燉杜里鸡、鸽子配松露、巧克力熔岩蛋糕……正如在《米其林情缘》里扮演马洛里夫人的海伦·米伦所说:“我认为有关食物的电影,是美丽的。它应该是一场感官体验,看完电影后,人们想要大吃一顿,这正是食物电影的效果。”
《落魄大厨》和《米其林情缘》是关于美食的电影,它讲美食,讲美食的形态、味道、制作。《落魄大厨》里的古巴三明治,是如此诱人口胃:在面包里,夹两片火腿、三片猪肉、两片奶酪,两片泡菜,加上芥末酱,涂上黄油,放在压板上烤,烤到奶酪融化、面包呈金黄色为止。它形状扁平,质地密实,香醇可口。《米其林情缘》里的煎蛋,是如此具有特色:打蛋、搅拌,加入印度特制调料,吃到嘴里,强烈、凉爽、热辣的味道同时出现。是的,电影是一次滋味呈现,但又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一趟滋味旅行,一趟滋味制作者的人生游历。《落魄大厨》讲述一个离婚、下岗的落魄大厨,如何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故事;《米其林情缘》描绘来自印度的美食世家,如何和法国当地由马洛里夫人主持的米其林星级传统餐厅相交相融的过程。美食和人生,都能在这里咂摸出无穷滋味。
《落魄大厨》里的大厨卡尔热爱烹饪,十年前从起步的迈阿密来到洛杉矶成了大厨,十年后又开着快餐车,从洛杉矶回到迈阿密,变成了卖快餐的个体户。他卖古巴三明治、丝兰薯条、香蕉派、鸡肉饭。哪怕他因为和原来老板争吵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而走红,哪怕有人肯出广告费让他大赚一票,他宁愿开着快餐车,自由自在地行驶在大街小巷。他说:“我不想搞那些事,我只想做饭。”他开车从迈阿密到新奥尔良,在波旁大街能吃到带馅煎饼;从新奥尔良到得克萨斯州,在奥斯汀能吃到得州烤肉……他卖美食、吃美食,美食里有他的事业,他的自尊,他的骄傲,谁也夺不走。
《米其林情缘》里的印度移民哈桑一家,在法国南部小镇开了一家饭店,与对门法国星级餐厅打擂台。这两家饭店的主人,都对美食有着天然的感应。在风光秀丽的野外,采摘蘑菇;在宁静安谧的河里,钓鱼摸虾;食用油从花园里的橄榄树上榨取;奶酪来自田野里的奶牛……他们不止一次地说:“海胆有生活的味道,生活有自己的味道。”“用烹饪来创造灵魂——活在每一种原料里的灵魂。”“菜肴不是多年以后疲惫的婚姻,而是真正的热恋。”“食物是有关记忆的。”“你紧张,鸡蛋会感受得到。”不错,食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你只有对它敬畏、敬重,它才会回馈给你绝佳的色、香、味。
《落魄大厨》和《米其林情缘》都展现了一种冲突,这是行走在美食道路上的人无法避免的。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美食,人和社会,所有这一切,都构成冲突的必要条件。《落魄大厨》里的卡尔,和守旧的老板有矛盾,和刻薄的食评家有争论;《米其林情缘》里哈桑一家,和马洛里夫人引起了一场关于印度和法国饮食文化孰是孰非的“战争”,但最后,冲突都走向了融合。卡尔在十岁儿子、前妻、老同事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和食评家成了合伙人,开创了美食新局面;哈桑被马洛里夫人招至麾下,将三十年未变的法国餐厅等级,由米其林一星变成了两星,并开始向三星迈进。哈桑自己收获了和餐厅法国姑娘的爱情,哈桑的父亲和马洛里夫人,也由对手变成了两情相悦的男女朋友,就像《米其林情缘》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所说:“这是一个精彩的情感之旅,是一个相互了解和接受、不让自己陷于偏见的旅程,而这正是本片的乐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