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娅·汉森—洛夫,是法国年轻的女导演,三部曲《百无禁忌》《我孩子的父亲》和《再见初恋》,颇合我口味。米娅原先是学表演的,在高中的戏剧课上,经老师推荐,米娅和导演阿萨亚斯取得联系,在《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里扮演了一个角色,后来,在阿萨亚斯导演的《情感的宿命》中,又演了一回。阿萨亚斯是张曼玉的前夫,现在和米娅成了一对,也算有缘分。不知是不是受阿萨亚斯影响,米娅此后再没有演电影,而成了一名导演。她的《百无禁忌》,曾获法国路易·德吕克奖处女作电影,《我孩子的父亲》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特别奖,《再见初恋》也在多伦多、纽约等国际影展中,被认为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佳作,年纪轻轻,有如此成绩,也实属不易。
《百无禁忌》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由于丈夫吸毒、无所事事,最后,妻子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了丈夫;十多年后,女儿开始寻找父亲……米娅似乎并不在意故事的“起承转合”,或者说,形式上的完整性,她把电影分成了两个部分。如果单看前半部分夫妻矛盾的过程,电影再普通不过了;唯有后半部分女儿寻父、交往的细节描绘,让电影平添了一层忧伤色彩。十多年未见的父亲,只是童年时模糊的影子,羞怯地拉着朋友同去,连眼神也不敢和父亲交集。感受父亲慈爱的关注,和父亲在花丛中散步、聊天,看父亲摆放在陋室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读父亲的来信:“我已经受够了孤独,是你帮助我渡过了这道难关。我该怎么形容当时见到你那一刻的心情呢?我的喜悦之情,把自己都吓坏了,痛苦和后悔都溢了出来。”女儿正想享受那久违的父爱,可突然,父亲就去世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伤的呢?
《我孩子的父亲》以法国制片人赫伯特·巴尚为原型,主角依然是父亲:有着三个孩子的制片人,沉陷在巨大的债务中无法自拔,最后自杀。男主角在电影的一半,就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和《百无禁忌》一样,女儿也将唤起对父亲的追忆,父亲的影子贯穿着全片。电影的末尾,制片公司破产了,母亲带着女儿们离开巴黎,车子开了,坐在车里的大女儿擦着眼泪:“我们说好要去墓园的。”孩子们来不及去看父亲,他永远留在了巴黎,连同他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周末:看女儿表演节目、在花园里玩耍、在溪水中游泳、参观教堂、游历遗址、俯瞰原野……
米娅说:“我觉得自己被父亲这个话题深深影响。”《再见初恋》虽然不再是和父亲相关的题材,可女主角后来爱上的建筑师,是年长于她的父亲级人物,想想现实生活中米娅和阿萨亚斯年龄相差26岁,谁能肯定米娅的潜意识中,就没有“恋父情结”呢?不过,《再见初恋》确确实实是个关于初恋的故事:卡米尔15岁爱上了苏利文,她是个把爱情当作生活全部的人,偏偏苏利文要自由,他远走南美……多年后,卡米尔认识在办离婚的中年建筑师,两人建立了稳定的恋人关系,谁料,卡米尔又遇到了苏利文,两人频频约会……米娅的这部电影,把人物的心理描摹得相当准确、精妙,卡米尔对苏利文的爱,是义无反顾的,任时间也不能使它消退;她对建筑师的爱,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和对苏利文的爱完全不同的,但是,苏利文不想重新来过,最后,卡米尔还是回到建筑师身边:“我们去河边散步吧,趁还有阳光。”
米娅的电影,有点感伤,但不阴沉;有点孤独,却不绝望。散文式的叙事、自自然然的对话、美丽的风景、好看的人、好听的歌……看这样的电影,消磨一个下午,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