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尝试阶段
在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四(1)班的一堂语文课上,学生人手一台名为“小蓝”的专用学习电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电子书包”。这台“电子书包”,只有两个巴掌大小,重量不到1千克。里面存储了一整套教育软件、互动教学系统。碰到不会写的字,就可以通过“小蓝”的“联想”功能查找。此外,学生还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先录下来,等空闲了再边听边写。
班主任龚华说,学生已经熟练使用“小蓝”上课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网络搜索、或者开展主题式学习。因为‘小蓝’有很多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功能,不少学生变得更乐于交流和提问。”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仇勇平说,“电子书包”仍然在尝试阶段,从第一批试点学校使用的反馈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丽英小学是第一批试点学校,它的语文课里面有三分之一的课程采用了电子书包授课的方式。课前,老师会把每一课的‘扩展阅读’植入电子书包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此外,学生还会提前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到电子书包的教学互动平台,让学习变得轻松主动。”
新旧方法搭配
上海市虹口区是全国最早推行电子书包试点的地区之一,而今年开学后,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都有一批中小学加入试点行列。试点初衷除了教育形式的改革外,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轻便的小笔记本电脑或iPad(平板电脑)代替沉甸甸一书包的书本。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在试点电子书包的时候,无论是软硬件配备,或者是课件开发,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仇勇平说,目前阶段,电子书包的推行还不是完全取代纸质书本,在试点学校也是电子书包和传统课本相结合。“而且,电子书包其实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需要花时间去熟悉系统,设计课件,并通过一种高效率的方式教学。”
不过,专家也表示,电子书包未来的扩大推广,还有需要要回答的问题:如何协调各个学校、年级、不同地区在教材、教辅上的差异?由谁来负责更新?教师设计的教案,能不能受到版权保护?
家长仍存疑虑
仇勇平坦言,虽然虹口区试点电子书包的2年多时间,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好评。但其实,从电子书包诞生起,就争议不断。“最多的质疑当然是来自家长。”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不少试点学校都采用了新旧教学方式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了课堂休息时间,家长们还不是很买账。宣女士说:“小孩本来就容易迷上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对电子书包肯定喜欢的。但是过早让孩子与平板电脑、网络接触,会不会强化对网络的依赖?用多了电子设备,会不会写字写得越来越难看,甚至不知道怎么用笔写字?”而更多的家长表示,多用电子产品会不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和国内大张旗鼓的数字化课堂试点相比,美国的一则“硅谷精英孩子上无电脑学校”的消息同样吸引人眼球———华德福硅谷分校是一所没有电脑没有高科技教学设备的学校,但75%的学生父母都任职于硅谷的高科技企业。这些硅谷的精英认为,科技产品并不是基础学校的必需品,返璞归真的学习可能更佳。中国的家长们也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更应该是有优秀的老师和有趣的教学计划。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