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去采访那天,杨洪宝正被人围住说话。很多人是冲着杨洪宝来的,知道老杨会尽一切努力帮他们。本报今年年初报道的8年义务筑路上千米的吴金根,出狱后很多年没有正经事情做,后来正是在老杨帮助下当上了河道保洁员,有了生平第一份稳定的工作。
自己曾尝过“失业苦”
杨洪宝说话慢条斯理,但总能把话说到失业者、无业者心坎上。杨洪宝有这个本事,还要从他自身的经历说起。
杨洪宝曾是一家电视机厂的生产科科长。电视机厂效益不佳,1992年并给一家乡镇企业,惨淡经营几年后破产了。2001年5月,杨洪宝失业。他当时已离婚,带着女儿生活。女儿一个月有270元的“低保”,杨洪宝属协保人员,一个月只有100元的补贴。两个人就靠这370元生活。
2002年4月,经过培训、考核,杨洪宝成了江川街道的一名就业援助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杨洪宝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一次次敲开失业者家门
做就业援助员,第一步要摸清底数,知道自己管辖范围内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
杨洪宝负责汽轮一村。他一家一家去敲门,有人发牢骚“政府现在想到我了,早干嘛去了”;有人则以为他是骗子。碰到这种情况,杨洪宝就耐心解释。白天没人,杨洪宝就晚上去。晚上没人,周六、周日再去碰碰运气。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情况摸清了。
但情况不容乐观。一个汽轮一村,吃低保的人就有100多人。这个地方失业、无业、协保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了700人。他们普遍学历低、劳动技能差,年龄偏大。“有的人比我还苦,日子怎么过啊?”杨洪宝说。
一来二往,杨洪宝和社区里的失业无业人员交上了朋友。“老杨,能不能介绍个工作啊?”这句话成了见面时的招呼语。
路上传授“面试技巧”
杨洪宝骑着脚踏车,到处寻找工作岗位。听说闵行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要招操作工,大热天,杨洪宝骑着脚踏车顶着烈日赶去,赶到那里刚好对方午休。等到下午上班,对方只说了句“目前没有招人的计划,下次有机会一定找你”,就把他打发了。
一家大卖场要落户江川。杨洪宝听到消息,就上门找人事经理。大卖场提供的岗位多,杨洪宝高兴坏了,连忙通知失业人员去面试。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杨洪宝不放心,干脆陪失业人员一起去。陪了几个人,杨洪宝有了经验。以后陪失业人员去面试的路上,杨洪宝就顺便向失业人员传授“面试技巧”。大卖场的人事经理被这个执著的就业援助员感动了。到现在,大卖场的人事经理换了五六任,每一任都和杨洪宝保持密切联系,一有岗位,主动通知杨洪宝。
多次失望却没有绝望
有的失业者因为求职一次次失败,以至于失去了信心。曾武(化名)就是这样。曾武2000年失业在家。找过工作,但每次都失败了。原因说来好笑,都是人家嫌他长得老相,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像五十多岁。
杨洪宝要帮他找工作,他觉得烦,嫌杨洪宝啰嗦碍事。杨洪宝一遍一遍劝说,好不容易说动了曾武,但杨洪宝说服不了招聘单位。面试时,对方总是嫌曾武太老,出示身份证也没用,杨洪宝以援助员的身份担保也没用。
曾武绝望了,但杨洪宝没有绝望。他仍在为曾武物色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社区成立保洁服务社,需要人手,杨洪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武。当上社区消毒保洁员的曾武,对生活又有了信心。
苦口婆心就像自家人
姚贤(化名)曾经是个“二进宫”。38岁出狱后荡在社会上,一晃十年过去了。杨洪宝找到他时,他已经49岁了。杨洪宝对姚贤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如果再荡在外面,一晃又是十年,等你59岁了,那时人也老了,身体差了,你没退休金,没医保,你靠谁啊?他劝姚贤赶快找工作。
姚贤觉得杨洪宝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是“自家人”,浪子愿意回头了。但推荐姚贤工作非常困难。杨洪宝一家家单位跑,可一亮姚贤的“底牌”,人家立马摇头。终于在一个高温天,看着走得满头大汗的杨洪宝,一家物业公司的经理被感动了,答应让姚贤当保安,试用期三个月。一晃又是几年,一直好好做着保安的姚贤常说:“幸亏老杨,否则我现在还荡在外面呢。”
时间长了,杨洪宝的名气响了,老百姓口口相传“找工作就找杨洪宝”。杨洪宝当上了江川就业服务社社长,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