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网络遗嘱在法律上并无效力,伴随着其他网站大规模泄密事件频发,其私密性、安全性也受到质疑。那么,上网写遗嘱,究竟靠谱吗?
网络遗嘱其实是个舶来品。在英国,有“最后一封邮件俱乐部”,会员支付相当于2000元人民币的费用后,可以在网上给指定的人写信,当用户去世后,网站便将这封邮件发送给指定人。美国有近20家专门替人料理网络身后事的网站,包括“遗物守护者”“死亡开关”等,服务功能也是在会员死后将其预先写好的文件发送到指定联系人手中。
在国内,“网络遗嘱保管箱”等网络遗嘱平台开始出现,用户注册并交纳几十元的年费后,可以在保管箱里写日记、写遗书,还可以登记自己的各种密码和财务信息,自由选择去世后可以将哪些内容发送给指定对象。此外,用户还可以付费增加“遗愿代办”业务,例如在去世后,要求网站工作人员在特定时间,如家人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向指定的人发送祝福邮件和短信,乃至寄送礼品、上门还债。一些网站甚至可以让会员按照个人喜好设计自己的网上墓园,以便亲人朋友以后上网拜祭。
“晦气”是不少中老年人反对生前写遗嘱的主要原因,一些年轻人虽然不忌讳,但如果在世期间遗嘱就被网站寄送,无疑也是很尴尬的事情。所以,网站一般会选择多重方式来核实用户是否在世,如通过监测会员登录时间、发送短信、打电话联系等,如果长时间无法联系上会员本人,再与其指定联系人核实,以免闹出乌龙。
网上写遗嘱虽然可以起到了却死者遗愿、传递情感、交待身后事的诸多功能,不过,其法律地位的尴尬却使得不少人心存疑虑:“在网上写的遗嘱管用吗?”根据《继承法》规定,我国法律认可的遗嘱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五类,并对其构成条件作了详细规定,网络遗嘱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种类,也不符合构成条件,所以,在法律上视为无效。由此看来,网络遗嘱更像是一个信息保险箱和一种情感表达渠道,网民玩玩无妨,但不必当真,也不能当真,倘若在亲人去世后拿着网络遗嘱去打遗产官司,那是必输无疑的。 本报记者 孙云